“东桑西移”似一股产业转移的浪潮,潮推浪打之下,广西桑蚕业发展迅猛,2000年,全区的桑园面积不足30万亩,发展到去年已达140多万亩,年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放眼八桂田野,地区与地区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都在暗地里较劲加速发展。
广西的气候、土地十分适宜栽桑养蚕。以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为例,桑树生长期可达9-11个月,从每年3月底至11月可养蚕8-11批,比长江流域地区蚕茧上市早1-2个月,收市迟1个月,对蚕丝绸加工而言,可以减少储备茧30%,即可以减少流动资金30%。相对于江浙一带而言,广西生产桑蚕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一个农民工在江浙的月平均工资超过800元,而在广西只需500元左右,如果缫丝企业聘请农民工,每个月可以节省300元/人的人工成本。“东桑西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流。面对“东桑西移”产业转移的机遇,广西决策层推波助澜,将“流”汇成“潮”,明确把桑蚕业列为全区重点加快发展的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其地位紧随广西支柱产业糖业之后。
在种桑养蚕快速推进的同时,丝绸的加工也在快速跟进,在发展思路上,广西不满足于只做原料基地,而努力加大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由柳州市、河池市、来宾市组成的桂中桑蚕优势产区,2005年桑园面积77.4万亩,产鲜茧8.41万吨。其中柳州市有桑园19.11万亩、发售蚕种48.34万张、产鲜茧1.74万吨,比较起来,柳州的种植面积没有河池市、来宾多。但是,柳州现年加工干茧5800吨,产生丝1948吨,占广西的三分之一,实现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3.89亿元。柳州大力发展桑蚕的加工业,一方面是因为柳州是广西的工业城市,具有相当的加工能力,另一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是因为加工能带来更多的效益。目前广西的茧丝加工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05年末的统计,全区有缫丝企业52家,年产白厂丝6600吨,工业产值13亿多元,白厂丝产量居全国第五位。
广西的桑蚕业前景看好,记者在柳州市各县行走,这种感觉特别强烈。该市各县区共有55个乡镇866个村84518户农民养蚕,12026户养蚕收入超万元,去年农民售茧收入33914万元,蚕农户均收入4012元。2005年鹿寨县和柳城县荣获“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县”的称号。但在该市看来目前只是打基础阶段,该市未来的目标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茧丝绸加工基地和最具辐射力的茧丝绸交易中心。为此,柳州市规划依托柳州市及周边的河池市、来宾市丰富的蚕茧资源,在鹿寨县建设广西丝绸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为6000亩。园区按缫丝、捻丝、织造、服装、针织、绢纺加工及相关商贸物流等产业配套开发。首期开发1500亩。土地的近期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园区内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善,配套的产业工人技术培训学校已建成投入使用并开始招生。将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经济与制成品为主的工业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当地技术、资金、人才、商贸的快速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东桑西移”移到我家——这种强烈的愿望弥漫在柳州所有的农家,甚至弥漫在整个广西。
广西蚕茧产量全国第一(链接)
本报讯记者古亦忠报道:记者在9月14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缫丝行业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目前广西已经成为我国亚热带桑蚕最大的产区。2005年全区桑园面积141.01万亩,生产蚕种302万张,发售蚕种395万张,产蚕茧14.03万吨,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蚕茧产量的25%左右,今后与亚热带蚕丝生产国进行竞争的重担自然落到广西的身上。
借助全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契机,广西制定了承接“东桑西移”实施方案,并明确提出了桑蚕产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目前种养桑蚕的热潮在不断升温,而在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不足30万亩,年产鲜茧不足3万吨。在桑蚕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的茧丝加工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05年末的统计,全区有缫丝企业52家,年产白厂丝6600吨,工业产值13亿多元,白厂丝产量居全国第五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