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扫帚巷的笤帚———靠边站!”南京十八频道《听我韶韶》主持人、作家吴晓平用一口南京话向记者介绍地名时,情不自禁地冒出几句幽默诙谐的歇后语来。昨天,经过读者拨打热线推荐以及老吴的热情回应,他成为第一位“南京老地名形象大使”。
“每个老地名的背后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和故事,就拿我刚才提到的两个老街巷来说吧,旧时南京陡门桥附近的竹器作坊所制的竹筷子,两头都是圆形的,可以正反使用,所以叫做‘两头忙’,也用来形容人事情忙,没有空闲。而扫帚巷得名与沈万三有关,相传明代沈万三充军,钱也跟他飞了,人们便用扫帚把钱扫回,其实在这条街上主要卖扫帚和拖把,而它们都靠着墙摆放。”老吴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就在城南一带的大街小巷钻进钻出,“我家以前就住在贡院街上,当时那里全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十分古朴。儿时的我在乌衣巷附近上小学,在夫子庙大成殿的台阶前躲猫猫,在石狮子前面玩‘斗鸡子’游戏,尤其记得家门前的秦淮河水十分清透,小孩子们还可以抓到大尾巴的金鱼,大人们在这头淘米洗菜,那头在刷马桶。可惜,这条街上很多古建筑全都拆光了,如今只剩下这些回忆了。”
提到现在的新地名,“时代色彩太浓烈了!真让人扫兴。”老吴感慨,就说自己现在住的地方吧,山庄的名字毫无韵味,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用。为此他建议,把一些消失的老地名“移花接木”到一些新开发的楼盘上去,也许两者可能有地理上的差距,但可以竖块牌子注释一下地名的来龙去脉,如“杏花村,位于今凤游寺北段,此地往前多少米是原旧地址”等。
作为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老吴赞扬了快报前期“海选老地名”的评选活动,对保护老地名很有意义。“无论你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走在南京的街巷里,只要关注老地名,那走起来一定不会感觉寂寞。因为你时刻在发现、惊喜、回味和追溯,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老吴兴奋地说,夕阳斜的乌衣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纯情浪漫的桃叶渡,他们的故事如果你想听,我就愿意讲。
快报今天继续开展“南京十大最具价值老地名”评选,同时征集“老地名形象大使”,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学历高低,不论长相容貌,只要你了解这些老地名的来历,能够讲述它们的故事,那就快来报名吧。
参与方式
1.拨打现代快报热线:96060,或者登录快报网站(www.lifenanjing.com.cn),“十大最有价值老地名”投票专栏。
2.拨打南京市电话问路服务热线16885156。请您务必留下姓名及有效的联系方式,以方便我们与您联系。
快报记者 项凤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