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年前,一艘满载瓷器的中国商船在越南金瓯岛附近沉没,越南政府8年前开始组织大规模打捞,令商船历史故事重现天日,而其中7.5万件瓷器不久将在荷兰由苏富比公司拍卖。昨天,这些瓷器在沉没异域近三个世纪后首次回到上海“省亲”。
这些曾深藏越南海底的瓷器是随香港苏富比在沪的预展而来沪的。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瓷盘精美,釉偶可爱,还有些瓷碗黏连在一起。据介绍,从沉船上打捞的瓷器包括青花茶具、瓷盒、酒杯以及稀有的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等不难看出是专门为欧洲市场制作的,部分瓷器上有雍正年款,由此可知其制造年份介于1723~1736年间。
商船因甲板起火而沉没
据称,发现沉船的地点在越南海岸之外,金瓯岛近湄公河三角洲处,而这是当时从广州开往雅加达的必经之路。
“这艘商船因甲板起火而沉没,大火令部分瓷器黏在一起。”拍卖行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批瓷器多出自景德镇官窑,质量精良,尽管遭遇大火,又在海底沉睡几百年,但保存状况依然良好。”1998年初,部分瓷器被当地渔民捞起,非法打捞的消息后来被当地媒体曝光,也引起越南政府的重视。越南政府组织了全面打捞并追回渔民所得器物。打捞队伍由潜水人员、文物保护人士和学者等组成,历时两年时间终于让所有货品重现天日。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与金瓯文化信息部曾就此次沉船发现成果,于2002年联合发表一份完整的报告和目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珍品已分别由3家越南博物馆收藏。越南政府早就决定将其他部分拍卖,就具体事宜与苏富比公司进行了4年的洽谈,终于将拍卖日期定在2007年1月,这将是规模最大的沉船文物拍卖会,总估价超过200万欧元。
船主后人仍生活在广州
在货船沉没的年代,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很大,仅在伦敦就有1500间咖啡室,中国青花茶具供不应求。此外,船上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灯具及钱币等,可能是船员生活的必需品。刻有船主潘廷采私人图鉴的四枚印章也被发现,潘氏家族是世代经商的巨贾,潘廷采的叔叔潘启观曾于18世纪访问瑞典,哥德堡博物馆藏有他的玻璃画像。
“据我们了解,潘氏后人现在仍生活在广州,但目前无法证明这些珍品的所有权,而打捞也是非常庞大的工作,拍卖的收益将由越南政府资助沉船进一步打捞,以及为保留货品提供研究和展览设施等。”苏富比有关人员昨天说。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表示,按照《国际法》规定,沉没文物所有权属于其所在的国家,也就是越南。“按照我们国家的《文物法》,除了家传文物外,地下或海底文物都是属于国家的,”他表示,“虽然沉船事件很多,后人清晰可查的并不多见,因为规定并不健全,是否享有相关权益还是个复杂的问题。”
海底宝藏该归谁
越南海域的中国沉船瓷器拍卖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4年春,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佳士得公司上拍的1700余件中国瓷器也是出自越南渔民发现的中国古沉船。
由于船的装载量大,因此在文物市场上形成了“一艘船十个古墓”的说法。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的瓷器,如此数量庞大的文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据考古学家推算,全球海洋中有近300万艘尚未打捞的沉船等待世人探索。
由于打捞海底宝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法律上的归属问题,近年来由此引起的国际纠纷层出不穷。那么海底宝藏究竟该归谁所有呢?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的何戍中处长此前曾表示,虽然各国法律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家均宣称对位于自己领海内的海底宝藏拥有管辖权。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于遗存于中国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于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