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新农村建设,要有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从哪里来?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得靠生产发展。所以,党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当然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指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指的是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重要途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设施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但要企业化,而且要规模化,还要形成农户、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销售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关键环节,它不但上连基地和农户,下达市场,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有更好的收益。只要看看统计资料,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一份专项调查显示,2005年末,我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626家,吸纳从业人员7.8万人,共联结了1.15万个基地的48.71万农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2.26亿元,创造增加值72.33亿元。“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农产品还是那个农产品,经过加工,身价大不一样,居然增值了70多亿元。还有什么理由不搞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加工虽然大有可为,但也有个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在162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486家,约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30%;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1140家,约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70%;从业人员在10人及10人以下的有655家,约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40.3%。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集约化程度不高会带来什么影响?粗粗想了想,觉得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成本降不下来。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大小不论,总要有那么一帮子人去管。企业数量多了,管理人员自然也多了。管理开支自然也大了。第二,产能放空。办企业家家都要买设备,但使用的状况因经营能力强弱而有所不同,有的企业设备满负荷运转,有的却时停时开。设备闲在那里,耗的可都是钱啊。第三,过度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下降。企业过分多,无论是原料收购,还是产品销售,容易产生无序竞争,增加生产经营成本。第四,环境保护难以做到位。企业规模越小,它的清洁生产投入体现在单位成本中相对越大,有的小企业无力投入,难免将就,容易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第五,不利于提高产业水平。小企业受到自身实力的制约,无力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更谈不上自主创新,难以提高产品的品质。
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十分重视培育集团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提高杭州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呼高唱总齐声”,通过引进外资、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把微弱的“个唱”变为雄壮的“齐声”,打造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力强的集团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报评论员司马一民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