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满堂,不善言谈,但勤于思考。群众说,这个人花花点子很多。这不,最近他又抛出“地要活起来,人要走出去”的所谓新思路。
为探个究竟,九月中旬,记者来到他所在的沁水县嘉峰镇的李庄村。村里水泥铺就的大街小巷更加亮丽,两旁的“龙”型松树愈加挺拔。 全村240户人家,800多口人,1700亩耕地,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通了煤气、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县里的一位同志说:“李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旁边的一位村民马上纠正道:“早已是宽裕型小康村了。”
晋城之长在于煤,许多农村的小康建设得益于煤。于是,就有了“一座煤矿加一个好的党支部等于一个小康村”的说法。“但在煤矿分布上,老天并没有搞平均主义,比如,我们村就没有那么幸运。”郭满堂说。看得出,对村里的“先天不足”,这位村党支部书记也有些遗憾。他说:“眼看着靠资源起步的四邻八舍,在小康路上越跑越快,心里火烧火燎的,咱怕被人落下啊!”
“这就是你提出新思路的原因?”记者问。郭满堂说:“对。先天不足,后天补。要发展首先要有好思路。地要活起来,关键在一个活字。”郭满堂说,“我思谋着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让科技能手、种粮大户搞集约化经营,这样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没有土地的农民怎么办?”记者问。郭满堂说:“这就是所谓的人要走出去。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进企业、进城市打工。”
记者问:“土地集中起来以后,种什么?怎么种?”郭满堂说:“目前,村里20名果林技术员,30名蔬菜种植能手,由他们牵头,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应该不成问题。”“没有土地的农民有打工的门路吗?”记者问。郭满堂说:“村里成立的凤港和农村客运公司,两个公司由村民自筹资金,自愿入股,目前,已开辟了十几条线路,拥有21辆中型客车,安排劳力50多个,年营业收入达60多万元。向蓝焰、中联两个煤气公司输送60多名劳力。同时,村两委干部进城跑企业,为村民牵线搭桥,寻找就业门路。目前,村里除留守族外,都外出打工去了。”
告别郭满堂,琢磨他那“地要活起来,人要走出去”的新思路,记者想,这也许就是李庄村的最大“资源”,有了它,在小康的路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李庄人是不会被落下的!
本报记者方永利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闫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