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最烦恼和最矛盾的事情是什么?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昨天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少儿分论坛在南师附中举办,主题为: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十一五”背景下的少年儿童成长,200多名中小学生、50多位父母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儿童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来自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的小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学习不快乐!对于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普遍表示了担忧,怎样“把今天还给孩子”,专家各抒己见,做了精彩的发言。
[调查]
69%小学生表示学习不快乐
论坛上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学生代表现场向大家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该校对12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学习快乐吗?”有69%的同学回答是不快乐;“你怎样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57%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同学回答是“做作业”,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11%。参加调查的学生普遍表示面对家长和学校感到有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介绍,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研究中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
[声音]
“最矛盾”是学习
声音一:“爸妈越关心,我越学不进去!”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施蝉同学“最矛盾的事情”就是学习。她在发言中说:“为了明天可以考上一所名校,爸爸妈妈给我创造了一切条件,他们白天要在单位辛勤地工作,晚上回到家除了做家务外,还要寸步不离地陪着我学习。每天早晨临走前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全部交待完了才离开。但不知怎么的,他们越关心我,呵护我,我越是觉得学不进去,我的心里好矛盾。”
声音二:“我喘不过气来!”
陈思瀚同学“最烦恼的事就是没有自由”。她说:“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我的话、我的要求是不算数的。平日里,放了学必须回家、不许和小伙伴玩、同学的电话不许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反驳……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大多数家庭里的条约了。为了能够让我成为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我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学习乐器、英语、舞蹈,还有画画等,各类的考级、比赛就像紧箍咒一样!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可能,我真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声音三:“我几乎没有好朋友。”
汪小清同学“最渴望的事就是能够痛痛快快地玩”。他说:“哪怕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天也好!学校—家,每天我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想在放学后和小伙伴快乐地玩一会儿游戏,不行,得学习!听爸爸、妈妈,大哥哥、大姐姐们谈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我没见过、也没有玩过。我的身边几乎没有要好的玩伴,没有可以吐露心声、交流小秘密的好朋友。真想快快变成大人,到那时或许就可以快乐地玩了!”
[症结]
把孩子当成一场赌注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这番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红认为,现在家长给孩子们施加的压力过大,或许他们小时候,多半也有成名的热望,现在就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心态值得商榷。曾经有一个调查数字显示:孩子喜欢看新闻联播和少儿节目的比例很大,但是周教授认为,孩子自己喜欢看新闻联播还好,如果是父母灌输给孩子从小要关心时政则是一种悲哀,给孩子灌输太多和他们年龄不符的东西势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延长班、繁重的课业使得孩子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父母甚至不敢给自己孩子哪怕每天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原因是孩子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其他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十个小时,那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习十个小时才行,除非自己的孩子智商比别的孩子高10%,但是这种假设成立的几率微乎其微。
父母完全把孩子的将来当作一场赌博,而父母和老师则成为这场赌博的帮凶。教育专家们呼吁给孩子减压,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事实上却是压力越减越重。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设计美好而光辉的未来了,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担负起父母改造人类的希望。然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而强加意愿,结果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天分就是使原本可以优秀的他们变得平凡甚至平庸。给孩子指定适当的目标施加一定的压力是好的,但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反思]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
孙云晓认为目前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尽管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繁重,但真正的教育却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这样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大多数父母非常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辅导、检查功课,布置额外的作业。调查发现,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其中,88.4%的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50.9%的中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
这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吗?这是在捍卫童年还是在摧残童年?可怕的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成为摧残童年的宣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频繁,幼儿也出现了恐慌。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地方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非常值得警惕和令人深思,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明知错误而为之的国民共识。
[对策]
要充分尊重孩子权利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认为:应该把未成年人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是现代社会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基点。只有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能使对他们的保护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最终达到其独立于社会的目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也成为家庭教育失误最根本的原因。
关颖说,在我国许多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的论述中,都谈及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所抨击的是父母们付出过多、替代过多,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等。事实上,如果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立场上分析,这种表面上的“过度保护”所掩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亲子是一体的。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替代成就感”,把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时,也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另一方面,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而父母可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父母对孩子权利剥夺的结果是,扼杀了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父母不仅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也要把唤醒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挖掘他们发展的潜能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
不敢拿孩子做试验
在论坛中场休息期间,记者看到刚刚发言的学生施蝉扑在一位女士怀里。孩子告诉记者,这就是放弃工作陪伴她的妈妈。施蝉妈妈说,听了孩子刚才的发言,她的心在发抖。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她原在南京夫子庙从事餐饮行业,应该说收入颇丰。但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孩子是她的全部希望。妈妈还称,与其将来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花钱上学,不如现在自己少挣钱把精力早早放到孩子身上。她认为,现在孩子的学习好与不好,比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妈妈也知道自己这样做对孩子不利,她这个妈妈就如一个影子捆在孩子的背后,但是她不能不这样做,因为别人的父母在拼,她不敢不去拼,因为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
来自南京某校的一名老师是作为家长出席论坛的。他告诉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是为数不多敢拿儿子做试验的。这位老师祖籍是苏北的大丰县,儿时的教育是填鸭式,让他感到上学期间创造性不够。于是他在自己儿子身上搞起教育试验。一是在选择学校上,按照孩子的特点选。他没有把孩子送到名校,而是送到他认为既能挖掘孩子潜力,又能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石鼓路小学。二在孩子生活中,让他独立,如孩子自己打扫卫生等。不过,自己每天还要花10分钟和孩子交流,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三是不说教,通过生活小常识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有一次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有些骄傲,他想出这样的办法,让孩子倒一杯温水,并往杯中放些茶叶。他让孩子喝这杯水并要说出水的味道,孩子说水里没有什么味道。过了10分钟,他又让孩子来喝这杯水,孩子说,水里有一种茶叶的香味。他让孩子看茶叶,孩子说,茶叶的碎末飘在上面,好的茶叶沉在下面。他告诉孩子,人取得成绩就飘飘然,就如飘在水上的茶叶碎末,是难以给茶带来味道的。从此,孩子一旦考了好成绩,再也不津津乐道了。他说,自己在儿子身上做了六年试验,应该是成功的,儿子今年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一名校抢走。
当代青年最缺“敬业”精神
本报讯昨天上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博导风笑天在主持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分论坛时指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一毕业就创业的基础,“当老总”不应该是大学就业创业的主流。
“国外的中小学就开展了职业规划课程,而我们却对职业规划毫无意识。”“在自主创业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当走捷径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少大学生举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面对学生们的疑惑,风笑天向学生们抛回两个问题:“每个人为什么要到社会上谋一份职业?”“从社会角度来说,职业意味着什么?”风笑天指出很多时候,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代大学生干什么工作的重要因素。他说,在美国时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那里的职员无论干哪行的,对工作都很敬业,而这在国内正是最最缺乏的。风笑天说,大学生创业不乏成功的案例,然而绝大多数人事实上并不存在刚毕业就创业的基础,他们要解决的还是就业问题、职业问题,只要将这份勇于创业的精神带到工作中去,就能因为“敬业”而充满竞争力。
虽然论坛现场谈论的是给孩子减压,但是沉重的压力不得不让孩子们加紧做作业。吴俊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