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荏苒。今年,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的市院合作已经走过18个春秋。18年来,中科院以全国一流的科研实力和专家团队,与我市在广阔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互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推动力。昨天,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又落户我市,为市院合作再掀高潮。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上下两篇报道,记录18年默契合作的累累硕果。
水母网9月18日讯近日,一台钢格板焊机生产线从烟台新科钢结构有限公司出口韩国,标志着这一“烟台制造”产品在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后,又实现了我国该生产线出口零的突破。
“过去,我国要花150万美元进口一条钢格板生产线,现在,我们制造的节电性能优异的钢格板焊机生产线出口到国外了。”说这话的正是钢格板焊机生产线实现“烟台造”的核心人物张军强。现在他是烟台新科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赴中科院院所对口培训的“烟台市拔尖人才”。
2004年9月和2005年9月,张军强被我市两次派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对口培训。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在多位知名专家的指导下,成功研制出国内最大容量的集成整流器,制造出世界最大功率的钢格板自控压阻焊机。这一成果也成为烟台新科钢结构有限公司实现产品飞跃和升级的核心技术。
“正是对口培训,使我们的核心人才借鉴中科院尖端技术和研发实力,解决了产业升级的技术桎梏,提升了技术研发水平,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市院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人事局副局长于茂清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我市筛选了30多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分七次赴中科院15个研究院所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如今已是硕果累累。目前,通过对口培训,我市已有4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领域取得研发成果5项,有21家单位与培训院所达成项目合作,形成了明显的核心人才辐射效应。
如果说对口培训是我市利用中科院科研优势提升人才素质的一条捷径,那么中科院科技副职的引入便是我市向中科院“柔性”引才的一个经典战略。1988年以来,我市从中科院共聘请了12名中青年专家任科技副职,有效提升了我市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长岛一个鲍鱼育苗场里,我们见到了长岛县科技副县长林国明,他正在这里向技术员传授养殖技术,黝黑的脸庞已很难让人把他和实验室里的副研究员身份联系起来。专长于海洋贝类等海珍品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他,现在是唯一在我市挂职科技副职的中科院专家。去年在莱阳挂职期间,就曾引进中科院海洋所的技术和资金,开发池塘综合养殖示范区600亩,并吸引外资利用废弃虾池开展起了海参养殖。“我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让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林国明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进行提高长岛栉孔扇贝养殖技术的研究,在选育、杂交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争取再现长岛栉孔扇贝昔日的辉煌。
科技副职融入发展团队,尽管时间短暂,但他们无一例外的成为当地科研服务经济的催化剂,成为科技带动发展的“核心人才”,推动相关行业核心技术得到了迅速突破。统计显示,仅2001年至今,6位科技副市长在任职期间就联系各方与当地达成技术推广、项目合作、资金投入等意向、协议300多个,引进资金5000余万元,提供专家服务800多人次,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宏观产业发展和长期规划更是如此。于是,我市结合发展需要,吸引多名中科院权威专家,组成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科学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政府科技顾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沈远超教授,利用3个月的时间先后帮助莱州、招远和牟平的黄金企业解决采矿、冶炼和管理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烟台黄金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市首次成立规划专家委员会,把国内权威专家的前沿思想和科学战略纳入整个规划体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教授,建议我市应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使“以港兴市”战略首次出现在我市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临港产业成为我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广阔的科学视野,前沿的战略思想,为我市产业提升和经济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副职和专家咨询服务,成为我市开展市院合作、发挥科技“核心人才”辐射效应的三大亮点。而中科院这座蕴藏丰富的人才宝库,在与港城烟台的互动中正焕发出灿烂的科技之光。
本报记者 张景亮 通讯员 贾振宇 刘敬涛 邵红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