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9月11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42个部门单位的审计报告,次日就有媒体报道说,部分中央部委对查出的问题非常重视,说改就改。我们就相信事实一如这些部委所宣称的那样吧,不过,这丝毫不能让我们满意。
我们承认,审计中查出的问题,有些确如专家所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之所以屡查屡犯,是因为制度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根不在部委。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制度问题解决了,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就可以不再犯?那些屡屡上榜的单位就不会再上榜?
翻查近几年的审计公告,再看看每年拿出的整改报告,这样的担心并非过虑。我们相信公众对这样的结果不满意。
不满意是因为,一些国家部委拿着大把国家财政的钱不当回事,要么闲置要么乱批乱用,为什么在每年两会上,财政预算报告还可以不存异议地通过?人大代表有没有可能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就把好关口,在投下自己神圣一票之前就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不能把那些证明最终被滥用的钱一开始就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
国务院每年都会向全国人大提交审计整改报告,不过一般公众很难看到这份整改报告的全貌,只能透过官方媒体了解其中被选择公开的那部分。公众在客观上失去了对审计整改的监督权利。
公众不满意是因为在这样的时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在审计公告之后,如果仅仅要求各部委自觉行事,主动整改,结果必然是轻描淡写。因为很多案例牵涉到的不仅是一两个官员,几乎是整个部门,所以就更容易以集体反省的方式了解。你说我挪用公款?还上不就行了;你说我违规发钱?停了也就算了。
所以不用奇怪,翻过年来那些部委还会出现在审计公告中,因为他们可以同样的方式过关,所以尽可以一犯再犯。实际上,这种整改方式,以及各个相关监督和监察机关的沉默表示,等于大幅度降低了违规成本,这无异于对违规的纵容。
所以,最大的不满意就是,在审计结果公告之后,那些该站出来的机构并没有站出来说话,该行使权责的部门也并没有很好地行使自己应该行使的权责。审计署自称为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如果这只“看门狗”发现了窃贼,但是主人并没有任何反应,想象一下结果会是什么样?
(作者文钊,原刊于《经济观察报》,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