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大路货”充斥市场,“两赛一会”对旅游商品的深度挖掘,为贵州旅游商品指明一条出路———
贵州素有“自然与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美誉,多彩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苗族银饰、民族刺绣、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等早就蜚声在外,然而在贵州的一些旅游景点,充斥其间的仍是随处可见的“大路货”。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2006年5月—9月,省委省政府举办了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第一次对贵州旅游商品“金矿”进行深度挖掘。
现状:“大路货”充斥市场
9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古镇青岩。国庆前夕的古镇游客相对不多,但不时涌入的旅游团队使狭长的石板街稍显拥挤。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街道两边林立的商铺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福建、山东、河南等地的外地人开的,摆的商品大多是“东巴文”文化衫、藏饰、牛皮制品等。具有贵州特色的商品就是蜡染服饰。广东游客许先生对记者说,这里很多旅游商品都是他在云南、海南等地见过的“大路货”,没什么意思。本地的土特产如水盐菜、茄子干、干豇豆等,又大都缺乏包装,不方便携带。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青岩一地,我省其他景区同样存在着旅游商品“同质化”的趋势,本地特色商品不能占据市场主流,外地游客没有兴趣购买,“吃住行游购”,缺了“购”这一环,对旅游经济的拉动就会有所欠缺。
思路:以本土文化为载体
“两赛一会”省组委会专家组成员申敏认为,由于贵州各民族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许多远古时期的华夏文化和各民族的原始文明在贵州得以传承下来,因此贵州的旅游商品应该以本土文化为载体,这样才能避免落于窠臼。目前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以及市场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贵州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其文化内涵、价值与工艺完全可以满足从高级礼品到旅游纪念品的各种需求。贵州艺宝特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杨成勇总经理认为,一个景区的旅游商品,应该是以本地特色产品为主。省外旅游商品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优秀的产品进入,可以刺激当地旅游产品开发者的竞争意识,丰富当地旅游产品的内容;但如果进来的是一些复制品,带来的则是恶性竞争,会导致本地旅游商品资源的萎缩。
出路:走出复制陷阱
据一位在贵州从事旅游商品开发十余年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很多旅游商品都存在一个容易被复制的问题,开发者花几个月设计的产品,可能剽窃者用一周时间就复制过去了,因此也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对此,杨成勇认为要走出旅游商品的复制陷阱,就得打造自己的“名牌”产品,当你的品牌被消费者接受后,复制者就难有机可乘。“两赛一会”首次为旅游商品设计者、制作者和销售者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诞生的100名“贵州名匠”和60名“贵州名创”,也为贵州打造自己名牌旅游商品作了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