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期4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如一簇强力的聚光灯,让中小企业成为政府、媒体、财经人士一再表述的关键词。期间,不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意大利总理普罗迪的到来显示出中意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关注,而且到会的国家经济权威部门高层领导不断传递出这样的声音: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对外合作。
如空气般散落四处的中小企业,此时凝聚成中国经济发展最不容忽视的力量:截至2005年底,中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达42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国内生产总值的59%、出口额的68%、税收的49%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将从经济政策的边缘地带走到前台,如一位企业人士感受到的气息:“中小企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发改委:
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在中博会高峰论坛的演讲开宗明义,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这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基调,具体到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她说,不是单纯追求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是以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
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推动力量。“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宏观管理者,政府应着重建立与完善政策体系,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欧新黔表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要从财税金融支持、实施政府采购、促进人才流动、降低创新风险、支持企业投入等方面入手,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采取政府支持引导、企业自主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在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和行业,重点支持建立一批服务机构,搭建一些必要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财政部:
扶持中小企业纳入公共财政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在中博会上透露的信息让中小企业人士兴奋不已:一个覆盖全国、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将初步形成。别看这句表述充满了概念性词汇,含金量却非常高。
朱志刚说,国家将在中央财政层面重点给予中小企业支持,“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如:对企业的支持由直接投入为主逐步转向间接投入为主,通过财政资金的间接化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由支持“点”为主逐步转向以支持“面”为主,减少对具体企业、具体项目的支持,着力搞好中小企业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后端逐步转向支持前端,财政支持将完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起步期、成长期的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初期新创意、新构想的支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支持这些措施的核心,朱志刚认为,是国家对于将扶持中小企业纳入公共财政政策的基本考虑。“我们认为大企业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其发展应更多地依靠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而政府应对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予以必要的扶持。这种非对称的管理,有利于抑制垄断,也有利于扶持弱者,从而促进公平竞争。”
从这些政策中,中小企业得到的利好看得见、摸得着:
——小型企业将得到更为优惠的税收扶持。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对小型微利的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也在考虑中。
——创业投资发展得到推动,国家将制定鼓励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对创业投资企业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所得的收益予以一定的税收减免。同时研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母基金”),在创业投资企业设立初期,引导基金将以参股方式进入创业投资企业,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领域,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政府资金适时退出。
——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将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的比例,以招标方式,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单,为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创造条件。
银监会:
小企业贷款是主要融资手段
金融机构展区是今年中博会的特别亮点。一说到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瓶颈就成为必提的话题,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年直面这一难题,索性率领中外银行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集体亮相,把融资前台直接搬到了博览会现场。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陈:“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客户融资方式会逐渐从银行融资转向资本市场,小企业往往才是稳定的客户源。如何开发优质小企业服务是改善银行资产和赢利结构、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产业结构和产能调整冲击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国内部分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转变,从“能否开展”、“是否开展”转向“如何办好”,探索建立适合小企业贷款的经营管理机制。截至2006年6月末,国内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2.6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12亿元;授信小企业数量为77.86万户,比年初增加1.59万户,不良贷款率下降1.87个百分点。但刘明康说,与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目前仅14.7%。他认为,小企业贷款依然是当前解决融资瓶颈的主要手段,关键是下一步各银行机构要提高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核算能力,根据小企业贷款特点进一步完善有特色的审批程序;要进一步加强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改进小企业贷款信息工作,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就在中博会上,意大利银行协会主席科拉多·法索拉律师就召集了几乎全体意大利金融企业前来,希望探讨与中国银行机构合作,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