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江澎)只要采少量的血样标本进行分型,就能确定器官移植病人的最佳用药剂量。昨日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传出消息,该院检验科聂新民博士经过3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与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他可莫司(抗排异药物)用药剂量相关的两个基因位点,为我国人群器官移植病人合理使用抗排异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这一发现为国内首次。
肝、肾等器官移植病人对外来组织、器官都存在异体排异反应,一般都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免疫抑制药物)。据聂新民介绍,传统的“经验型”的用药方式可能造成用药不精确,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可能直接影响器官移植的效果。聂新民表示,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主要缘于外界环境因素和机体本身的遗传变异,其中遗传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个体化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基因结构,尤其是发生变异的基因结构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以确定最适合病人的个体用药剂量。聂新民在进行了大量筛选工作后,发现了两个与抗排异药物相关的基因位点。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病人口服相同剂量的他可莫司时,基因不同的患者的血药浓度不同,这就意味着某些基因型的病人服用较少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其他病人同样的血药浓度。”这个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国际移植界专家的认可。据了解,聂博士正准备将这一成果开发出试剂盒,为广大的器官移植病人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