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企业源源不断排出的污染物,已经成为导致河流污染的重要因素。而根治造纸企业所产生的高污染,必须关闭淘汰规模较小的造纸企业。为此,自2002年以来,西安市先后关闭造纸企业209家,从而使该市的造纸企业由2002年的270家,下降到了今年初的61家。 卓有成效的治理,使该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仅近4年,该市造纸企业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减少近3万吨,水体污染度开始有所好转。
然而,历史的失误并未因人们的觉醒而轻易退缩。来自西安市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第二季度,该市10条主要河流的24个监测断面,除灞河口断面水质达标外,其余23个断面水质均未达到其功能区划分类别。其中,劣五类水质有13个断面,占监测断面的54.16%。这意味着目前该市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河流已丧失了水域功能,而且有的河流沿线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沿岸群众生活饮水安全隐患已经凸现。
造成该市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一是生活污染,二是工业污染。而其中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仍然占到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3%。这让该市领导不得不痛下决心:到2007年底,再关停造纸企业21家,拆除10家造纸企业的化学制浆工艺设备。“十一五”末,力争使全市造纸企业总体规模控制在20家左右。但伴随着这一目标的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根据投资规模计算,仅今明两年关闭的造纸企业和拆除的化学制浆工艺设备,投资总额已近3亿元人民币。这么大的经济损失,企业能配合政府将其关停和拆除吗?
该市的造纸企业大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城乡结合部附近傍河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多数企业当时选址不合理,工艺粗放,环保治理设施简单,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已成为污染当地河流的主要原因。但前些年关闭的多是一些年产量在5000吨以下规模较小的造纸厂,由于投入不大,设备简陋,政府下发了关闭文件,企业的损失也还能承受。目前保留的61家造纸企业,每家年产量至少在1万吨以上。而要建设一个年产1万吨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也需投资250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地进行资本积累,又靠银行贷款、集资、高息借款等渠道筹资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显而易见,在地处西部财力尚不雄厚的西安市,两年内分步关闭21家有一定规模的造纸企业,拆除10家造纸企业化学制浆工艺设备,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今年8月初,代市长陈宝根刚上任,就带领市环保局等部门深入造纸企业实地调研,分析当前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采取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清除设备等种种断然措施,按期关闭淘汰对象,彻底消除应关闭企业“关而不死,日停夜行”的隐患。担负着关闭任务的区县政府,虽然困难重重,也都顾全大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力落实。
目前,西安市对今年计划首批关闭的8家造纸企业,均已采取了关闭措施,完成了关闭任务。
在阎良区康兴纸业公司,记者看到原有的造纸设备全部拆除,企业已转产加工面粉。但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在这些企业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如雁塔区蕊芳造纸厂,是年产1.8万吨的民营化学纸浆企业,贷款高达4000多万元。如今虽停产关闭,拆除了制浆设备,但仅靠自身已无力转产,还贷无望。
事实上,该市关闭造纸企业的工作是先易后难。也就是说,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困难出现。为此,该市正在制定以奖代补办法,对提前完成关闭任务的企业和区县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一些区县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关闭任务平稳、顺利完成。
关闭淘汰规模以下造纸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是根治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造福渭河流域百姓的一桩善举。在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团结协作,力保规模以下造纸企业按时关闭的情况下,全市人民也应为根治污染做贡献。在造纸厂附近居住的市民,一旦发现已关闭的造纸企业私自开工,要迅速上报;对于正常开工的造纸企业偷排污水,市民也要自觉监管;有条件的团体和个人,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用合资、入股等方式,帮助已关闭的企业利用闲置资产尽快转产;有能力的科技人员,要积极探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为造纸企业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本报记者 卢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