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经百年风雨不衰的丘逢甲故居。
100多年前丘逢甲在台湾组织义军抗日护台时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丘逢甲手稿。
丘逢甲故居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梅州客家地区众多围龙屋中第一个“国保”文物
蕉岭县昨日隆重举行挂牌揭幕仪式
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先生亲手在故乡蕉岭县创建于崇山峻岭中的故居,在经历了110年风雨后,今年5月被国务院核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梅州客家地区众多围龙屋中第一家“国保”级文物和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昨日,蕉岭县人民政府在丘逢甲故居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揭幕仪式,来自北京、广州的丘逢甲研究专家、学者和从台湾等地回来的丘逢甲先生后裔组成的亲友团见证了这一盛事。
当地两度拨款大修故居
据了解,1984年和1988年,蕉岭县人民政府对丘逢甲故居按原貌进行两次整修,使之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永久纪念和弘扬丘逢甲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蕉岭县政府将丘逢甲先生故乡淡定村更名为逢甲村,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蕉岭县城将丘逢甲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蕉岭县城还建有逢甲大桥、逢甲大道等。
丘逢甲故居现作陈列室,陈列有大量珍贵文物、照片、手稿和文献等。其中收藏有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丘逢甲诗稿手迹。
据故居管理员丘先生介绍,虽山路崎岖,但平均每年都有近10万人前来丘逢甲故居参观,其中相当大部分为台湾及港澳同胞。
据了解,目前蕉岭县拟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丘逢甲纪念公园、纪念广场及筹拍《丘逢甲》电视连续剧等,以进一步保护这一名人资源。
乡亲们悉心呵护故居
据了解,丘逢甲先生后裔如今多在台湾、广州等地居住,留在故乡的仅20人左右,而且多为妇孺老小。而村中的600多名乡亲对丘逢甲故居亦有深厚感情,每逢下暴雨刮台风,村民们都会到故居看一看,在风雨中挖沟排水、上梁护瓦等活都抢着干,并且从不索要丘家后人的任何报酬。
丘逢甲先生侄媳妇、今年80岁的钟运兰老人告诉记者,她30多年前便开始在这里守护丘逢甲故居。30多年来,她和众多乡亲们一起晨起打扫、夜起巡更,悉心呵护着故居的一砖一瓦。村里民风淳朴,她们几乎常年夜不闭户,屋后有大荔枝树十二株,相传是丘逢甲从台湾带回树苗后种植,百多年来郁郁葱葱,年年挂果,但村里从来没有人到果园偷摘荔枝。
故居简介:
丘逢甲故居坐落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距梅州市区100多公里,是丘逢甲从台湾挥泪内渡后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建造的,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二堂四行的客家围龙屋。1895年秋,丘逢甲在率领抗日护台义军保台抗争失败后回到祖籍蕉岭县淡定村,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立下“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
他将住宅命名为“培远堂”,坐朝台湾方向,还将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以告示子孙永不离弃台湾。堂侧两厢命名为“念台精舍”和“岭云海日楼”,小门楼上“听大海潮音之室”。直至临终,丘逢甲仍叮嘱亲人:“葬须向南,吾不忘台湾也。”
培远堂屋内各堂、室均有清代名人、书法家书写的屋堂名和楹联,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中“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
故事人物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护台的民族英雄。他原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仓海,也称仓海先生。《马关条约》签订后,为抗击日本对台湾的侵占,丘逢甲亲率义军,与日军抗争。
护台失败后,他内渡大陆,广兴新学,以图强国。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复台湾。丘逢甲至今仍为台湾人民所深深敬仰。
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一家教书先生家。丘逢甲4岁入塾读书,由其父教读。他生性聪颖,6岁能诗,7岁能文,14岁考取秀才,福建巡抚丁日昌很是赏识,赐他为“东宁才子”(东宁即台湾别名)。25岁丘逢甲应福州乡试,中举人,26岁赴京会试,考中进士,成为我国历史上台湾籍有数的著名进士之一。
正当丘逢甲在台湾发展教育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中日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全国哗然。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联合致电清政府抗争,要求清廷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无效。
激于义愤,他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台湾健儿,组成5万余人的抗日护台大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与道员林朝栋协守台中,他们于新竹一带与日寇血战20余昼夜。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弹尽粮绝,丘逢甲在部将劝谏下,挥泪内渡大陆,归返祖籍广东蕉岭县(镇平县)文福乡淡定村。回乡后他筑“念台精舍”培栽后进,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事业中。(记者叶仕欣通讯员 涂永平 摄影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