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 商报记者 韶静 曾璐 杨余德 实习记者 汤毅 报道
9月16日,星期六。按照有关规定,在双休日两天的18~23时之间,南京湖南路改为步行街,禁止汽车通行。
夜幕刚刚降临,湖南路上已是华灯齐放,在这条号称灯光夜市的商业街上,以广告灯箱与彩灯弧线间隔而成的过街灯光隧道贯穿全路。 马台街上数百个夜市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一片繁荣景象。
说起南京的“夜市”,湖南路马台街无疑成为最具人气的焦点——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它在南京都算得上头一份。
这里的夜市,带动了周边商业圈的繁荣。现在狮子桥经营“吃喝玩乐”的店家,与湖南路上的其他形态的商家相比,普遍地将营业时间拉长。这样一来,湖南路的晚间商业模式种类丰富、功能齐全,实在是夜市发展的最理想形态。
湖南路夜市将消失?
江苏商报调查发现,在这里,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而围在这些简易摊位前挑选商品的顾客,也都是普通南京市民和操外地口音的人。江苏商报还了解到,这条街上的数百个摊位的摊主,80%都是南京市的下岗、待岗职工。
近日,江苏商报采访了鼓楼区工商分所办公室徐主任。据徐主任称,马台街夜市虽然很红火,但与湖南路整个的亮化美化工程有些“冲突”,目前鼓楼区正在考虑夜市的“去留”。“尽管我们也非常希望它能留下,但决定权在区政府。”
如果湖南路“夜市”消失,数百位摊主又将何去何从?对于记者的提问,徐主任表示,区政府会有所打算,但目前还不便公布。
随后,记者联系了鼓楼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夜市”这样的业态撤出中心城市,是一种趋势。事实上,近年来湖南路夜市也一直在“萎缩”。据介绍,湖南路夜市形成于1991年,最辉煌的时候,湖南路上的夜市摊位接近1000个,在全国都小有名气,有力地拉动了湖南路大商场的夜间销售。但在三四年前,夜市迁入了与湖南路垂直的马台街,摊位数量也缩减到300多个。而2004年5月,湖南路马台街夜市的业主们又经历了一次集体大搬家,300多个摊位向北顺移至马台街北段和将军庙。目前也就200多个摊位。
该负责人称,“夜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卫生、交通等,有的甚至与湖南路美化工程格格不入。湖南路“夜市”是去是留,鼓楼区政府将权衡利益关系,近日即将做出决定。
听说湖南路夜市将被“取缔”,附近的一些商场颇感惋惜。狮子桥某店主告诉记者,夜市对整个街区的带动力是很大的,狮子桥的店家与湖南路上的商家普遍将营业时间拉长,生意不错;搬到马台街后,马台街的商业设施迅速繁荣起来;2004年夜市北移,也让马台街北段到新模范马路沿路的商家尝到了甜头:由于位置偏、客流量小,过去即使是周末,这些店不到晚上10点就打烊了,但夜市一般到晚上十一二点才撤,他们的人气、财气也都来了。
小商小贩问题也不少
没有统一管理,南京的夜市隐患也很多,如给卫生、交通等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
江苏商报在瑞金路附近的小商小贩摊位调查后发现,这里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记者在一家卖麻辣烫的摊点上看到,两姐妹推了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炉子,旁边是放菜的玻璃柜,有三层隔板。她们把准备好的各种各样食品原料都放在两个大汤锅里,一个辣味,一个是原味,而青菜、年糕、贡丸等都裸放在玻璃柜里。食客点好菜后,两姐妹直接用手抓放到汤锅里煮,而没有戴上手套。等煮熟了,又把菜盛在一个套有方便袋的盘子里给食客食用。
而在另一家饺子摊前,记者看到的一幕更是令人揪心。食客用的碗就是普通的瓷碗或者瓷盘。记者注意到,一位老大妈正蹲在一个大盆旁边,盆里都是客人用过的碗盘。也许是生意太好,老大妈为了赶时间,只是拿抹布抹了两三下,就仍到另一个小盆里稍微过一下。
随后,记者在这条街上来回走了一圈,发现马路边油污、剩菜、餐巾纸等废弃物随处可见。
摆摊占去了三分之一的路面,车辆艰难挪动、骑车人下车推行的场面经常出现。而有的开着私家车的食客,为了方便,直接就把汽车停在马路边,更加加剧了拥堵现状。住在瑞阳街附近的居民陈大妈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六点开始,这边的车子都开得很慢,有些没有耐心的司机,不时的按喇叭,噪音污染随之而来。
瑞金路瑞阳街“夜市”只是南京众多背街小巷的一个缩影。有统计数据显示,南京八成背街小巷都存在占道经营的状况。
如何把他们管理好?某街道主任表示,仅靠城管执法人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城管部门的处罚力度小,对违章占道行为打击不力。这也是各类违章占道无法根绝,往往被城管查处后很快就形成回潮的原因之一。”
小商小贩存在的必要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在南京,以“夜市”这种典型生态为主要生存模式的小商小贩们,究竟是该禁还是放?小商小贩对南京这样的都市究竟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在高昂的地价和管理成本之下小商小贩究竟有没有生存的空间?江苏商报采访了相关的经济学家。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流通经济学专家认为,至少有三个意义支撑小商小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存在下去:
首先是文化传统和商业文明的需要。多业态的共存本来就是我们的民族商业文化的精粹之一,走到马路上只有大卖场那样的商业网点,这样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南京是经济大省,但南京的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并不十分活跃市。在这个城市里,应该鼓励高档、中档以及低档这三种商业形态共同发展,才能搅活市场。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小商小贩屡经冲击却都依然有生存的空间?因为老百姓有这个需要呀。
其次,小商小贩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失业民众,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没有要一分钱政府的救助自己靠创业生存,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也想直接开饭店、杂货铺,但是没有那个能力,也不可能获得贷款。有人说美国也有就业问题,但小商小贩没我们这里多,可是美国有美国的特点,它也有一定数量的路边摊存在,同时那里的失业人群大量依靠“直销”生存,中国的直销数量很少,自然有其他方面的补充。
最后,也不要小看小商小贩的成长性。有“塑料大王”之称的台湾富豪王永庆,是卖米起家的;著名的“小绍兴”就是挑扁担卖馄饨出身;“张小泉”就是“磨剪刀”出身;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就是靠摊贩积累起来名气和人气,最终整个城市都在受益。(5版《重磅》)
(编辑 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