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艳平/上海报道
台资医院会成为鲇鱼吗
台湾2300万人口,就有1万多家小诊所,而上海目前才600多家小诊所
2006年4月15日“两岸经贸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措施。 其中4条涉及医疗卫生,准许符合规定条件的台湾同胞在大陆申请执业注册和短期行医等。台湾岛内,掀起了对大陆医疗市场的投资热潮。
投资医疗空间巨大
台湾医疗产业管理发展学会驻沪代表赵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台资进入大陆医疗市场,一个大背景是台湾医疗机构已经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使得医院的盈利空间下降,医生的收入也开始下滑。
“大陆的医疗管理相对台湾要落后,台湾由于竞争的结果,医疗管理方面已经发展到极致,把整个成本压得很低,。” 赵均说。
连氏兄弟是在上海捷足先登办小诊所的台商。2003年,上海答康门诊部成立,主攻牙科。大哥连勇舜、弟弟连勇斌是医学世家出身,
“台湾2300万人口,就有1万多家小诊所,而上海目前才600多家小诊所。市场是很大的。”连勇斌笑着说。
还有人看到了大陆医疗的另一块市场。朱恒毅在台湾第一个开办体检作为主要业务的医院。他创办台湾联安健诊中心12年。2004年,在上海创办了景康医疗管理中心。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现在治疗医学都比较成熟,而预防医学相对发展得不够好。其实只要预防医学做得好,疾病早期发现,就像我们至今已经发现25个早期大肠癌,尽早切除,根本不需要后面那么痛苦的治疗。”
台资医院带来了什么
台资医院对祖国大陆医院的冲击似乎还没有发生,但对于普通的就诊病人来说,心理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本刊记者走访了几家台资医院,感叹他们就医环境的优越
到上海来做投资6年的台商朱梅森有自己的体会和比较:“台湾的医师比较懂得心理学,比较尊重病人,因为竞争很激烈,每个病人都是上帝。这边的医生、老专家像做官的。祖国大陆医生的医术是很好的,但是病人心理学应该修一下。”
现在老百姓反应强烈的看病贵问题,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医药不分,导致医生为了提高收入,不顾病人支付能力大把开药。
连勇舜在上海的门店推行一种全新的薪酬体系,杜绝医生的灰色收入:医生的收入主要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工资按照医生的职称来定,而奖金按照看诊的人数来算。每一个人数档一个金额,比如1~200个病人,医生从每个人上抽取的奖金是5块。201~500是8块,看的越多,你拿的奖金越多。
“我们以看诊人数计奖金,这样就不会因为病人只是咨询,没有产生费用,你就采取粗言粗语的态度。相反,医生为了拿更多的奖金,只有拿最好的服务给病人,争取回头客和介绍病人。”连勇舜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在台湾,医师的收入都相当高,每一个病人“健保局”给付医院的劳务费是227元新台币。医院一般抽7成给医师个人。然后譬如做一个B超,操作的医师拿一个比例的提成,这些都由“健保局”来统一规定,所以大医院很少有医生从药里拿灰色收入。
赵均认为,正因为没有灰色收入,台湾的医院都在医药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控制成本,利润方面反而更好。
台资投资医院还面临阻力
连勇舜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台资进来投资医院,必须不少于2000万人民币,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而且台资医院进来之后,面临和民营医院一样不利的处境:公立、私立不公平待遇,没有医保(目前仅有江苏向民营医院放开医保)。
人才,几乎是困扰每一家台资医疗机构的最大难题。台湾医师是台资医院的一大招牌,但要是客户以本地为主,台湾医师并不知名,本地人并不买账,而且成本又高。要招聘本地的医生,又很难挖到。
另一方面,垄断行业一开始遭到挑战的时候,往往会充满戏剧性。朱恒毅告诉记者,长沙旺旺医院成立后,就遭到联合抵制:有公立医院人员集体冲到长沙旺旺医院,告诉里面的大陆员工,一辈子别想在医疗圈混了。
地方保护主义也在阻碍台资医院的设立。赵均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台塑大王王永庆三年前信誓旦旦要在祖国大陆投资办医院,结果上海、北京都没有谈成。最后只好落户福建厦门。因为在北京上海,长庚并不受欢迎,长庚医院资金很雄厚,一开都是2000床的超大型医院,而且是走平价路线,怎么不让地方政府担心呢?”
医改的台湾经验
尽管如此,来自台湾的投资者和医疗经营者们仍然相信,放开医疗市场是祖国大陆未来发展大趋势。
台湾很多的医疗界人士都认为,目前祖国大陆医疗发展状况跟台湾上世纪70年代很相似:公立医院绝对垄断,看病排队等问题都在那时候存在。
那么台湾后来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又会给大陆的医疗机构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更多详情请见《瞭望东方周刊》第14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