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踏访了昔日有名的“毒窝村”——广东博罗县结窝村,却意外地发现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新近颁发的“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溜的荣誉牌,值班的村委干部告诉记者,广东省省直工委“十百千万”工程工作组驻村后,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结窝村如今告别“问题村”,迈进了“文明村”行列。
“三大难”不再难
“结窝村前些年的主要问题就是‘三大难’。”村党支部书记钟国球说,“读书难”、“行路难”、“村集体增收难”成了当时“问题村”的大难题。
村贫困户林浩阳,上有9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妹,只靠种几亩田维持生活,35岁还没成家。由于村民较穷,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本村的姑娘一个个往外嫁,村里的大龄男青年就有10多个。据村干部介绍,工作组进驻后,深入到各村小组、农户和田间地头走访群众,他们听说这事后,就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难”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
“我们来驻村,就是要帮村富民。我们一定帮助村里搞活经济,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去年底,工作组邀请了广东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专家,专门到结窝村就市场销路好、效益高、见效快的甜玉米种植进行调研论证。经协调省、市、县农业部门,在结窝村种植300亩甜玉米项目已获批准,县农业局在技术、销售方面给予指导扶持,省农业厅扶持专项资金。同时,采取“强村帮扶”计划,让龙溪镇有种植甜玉米优势和经验的黄屋村与结窝村建立帮扶指导。据初步匡算,该项目实施后能直接为种植甜玉米的村民每年每亩增收4000元。
记者沿着村道随机走访,村民温石容家新盖起的三层小洋楼格外显眼,面对记者,他黝黑的脸膛露出得意的笑容:“村民现在增收的门路多了。农忙种田,农闲做工,去年我家收入翻了一番。这不,花了20万元建起了三层楼,住得舒坦啊!”问及他家的收入,他笑而不答,只夸驻村工作组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
2005年初,结窝小学有6个70多名学生的大班无法分班上课,村里有200多名外来工子女无法入学……应尽快解决“读书难”。为帮助村小学兴建一栋新的教学楼,工作组经多方努力,共筹集了近60万元,当年11月中旬,一栋三层高面积7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即交付使用。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是工作组进村时村道的写照。为解决村民“行路难”,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直工委书记罗东凯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并到村里实地考察。今年4月初,惠及全村11个自然村总长4.5公里的水泥村道全面竣工。村民温月堂高兴地说:“现在一出门便是阳光大道。没有工作组,路都没得行哦!”
“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工作组利用镇政府调整土地规划的时机,将村里一块4万平方米的山坡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帮助村里引进了3家工厂落户,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村里一些大龄男青年结婚成了家。近日,林浩阳在家摆婚宴,村干部和群众纷纷向工作组同志敬酒表达感激之情。
村党支部书记钟国球感激地说:“省直工委工作组驻村后,结窝村‘三大难题’再也不难了。”难题破解,群众高兴,村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今年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到100%,村党支部也被惠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人到心更到
谈起驻村工作的感受,广东省直工委驻村工作组组长陈振贤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震撼的事:“我是去年底来的第二批驻村干部,我买了一双鞋去看望村里一位较贫困的老太婆,老婆婆竟然流泪了,连声感谢共产党和政府。这说明人民群众心里相信党和政府,只要各级党员干部的心和村民在一起,用心去关爱他们,再大再难的问题也会不难解决的。”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一个故事。去年初的一天下午,驻村干部去走访村民,一个小男孩扑上去抱住工作组同志的双腿就嚷:“叔叔帮帮我!”工作组同志了解情况后得知,小男孩的父亲叫李长清,3年前从湖南老家来这里打工,小男孩到了上学年龄却因学校没有学位只能呆在家里,李长清的几个老乡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绝不让村里有一个儿童失学!”望着孩子们渴求的眼光,工作组驻村干部多方奔走呼吁,结果当年就兴建了教学楼,解决了孩子们“读书难”的问题。
这个月新学年开学后,结窝村村民代表林浩阳和外来工代表李长清自发给驻村工作组送去一副对联,上联是“爱心献教育,排忧解困祉万代”,下联是“热心引项目,帮村富民泽千秋”,横批是“驻村干部好亲”,借此感激驻村干部的关心和帮助,永远铭记党的关怀。
工作组驻村1年8个月来,为驻点村做的好事、实事不胜枚举。“省直工委驻村工作组人到心更到。”这是博罗县委、龙溪镇委和结窝村委对驻村干部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