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片走过八十年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诞生算起,中国动画至今已经80岁了。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在国内外深受欢迎。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漫的冲击,中国动画业渐渐“风光不再”。当21世纪初中国政府看到动漫业的巨大市场,开始大力扶持时,才发现除了一批二三十岁在日本动漫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外无人可用,中国动画已经失去了它的中坚力量和原创力。
年轻人正在快速成长,落后了的中国动画重新起飞还需要时间。
当下热闹非常的动漫潮流,至少在数量上给了我们安慰。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何时新一代的“原创中国”动画风才能出现?既不好莱坞,也非日式风,而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和动画故事,这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
回顾历史,如果简单分类的话,中国动画片80年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
萌芽期:
从《大闹画室》到《铁扇公主》
中国动画电影历史开始于1926年,标志是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的诞生。创作这部短片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
早在1920年代初,万氏兄弟受到《大力水手》等美国动画片的影响,萌发了拍动画片的念头。在之后两三年里,四兄弟用一台破旧照相机改装的逐格摄影机拍摄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益利汽水》、《味精》等动画广告片,积累了大量的动画制作经验。1926年,万氏兄弟在动画广告片的技术基础上成功拍摄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这是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动画片,万古蟾扮演剧中的真人———作家,影片的全部制作由他们弟兄四人完成。这部动画片的问世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告诉记者。
1941年9月,万氏兄弟编导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这是继1933年美国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动画长片。“它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片长80分钟,汇集并培训了一百多名动画工作人员,经过一年半的制作才告完成。这部影片在大上海、新光、沪光等三家影院同时上映一个多月大受好评,在东南亚及日本也受到热烈欢迎。”张松林说。日本的《铁臂阿童木》导演青治虫曾表示,当初正是《铁扇公主》这部影片使他萌发了投身动画创作事业的念头,万簌鸣称得上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可见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第一阶段也随之结束。
第一次辉煌:
《大闹天宫》横空出世
1949年后,动画电影得以恢复,自此一直到“文革”前,中国出产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影片,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第一次辉煌期。
严定宪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动画人,毕业于苏州美专动画专业的他在1950年代被分配进入上影的美术片组,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到1965年这8年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动画片种类多,有动画长片、木偶动画、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佳作也多,除了最出名的《大闹天宫》,还有《小蝌蚪找妈妈》、《孔雀公主》、《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都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品。”严定宪说。
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内唯一的动画制片厂,共摄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动画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纸片16部,折纸片3部,木偶纪录片等9部,从业人员也达到380多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画原创人才。
作为《大闹天宫》的八名原画创作者之一,严定宪对这个时期的动画电影有很深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动画电影有很浓厚的中国特色。
当时我们的拍摄技术、特技水平没有美国、苏联的动画片高,全部都是手工画,但是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拍出了很多有自己特点的影片。“
严定宪举了水墨动画为例子:“水墨动画完全是中国式的动画,是我们自己实验创造的。《小蝌蚪找妈妈》让齐白石的画在银幕上动了起来,一群小蝌蚪不过是一组墨点,影片却利用它们游动队形的变化和快慢节奏,表现出细腻的感情,很有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另外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木偶动画也充分发挥中国剪纸、皮影、折纸、木偶等民间文化的特点,同时发掘民间故事题材,由形到神都带有浓郁的中国味。“这些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不少影片在国外公映已经是文革后的事情,比如《大闹天宫》、《牧笛》,依然获得轰动效应。外国观众对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非常感兴趣。”严定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