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举办了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1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高级专家参加了学习。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对专家各方面关心和培养的生动体现,此次研究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由此,人们将视线再次聚焦“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个“创新中国”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新举连连。
2004年12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两天后,胡锦涛同志来到中科院考察工作。在与中科院科技人员座谈时,他深情嘱托: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宏大科技人才队伍。
2005年7月,44位近年来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和特等奖、一等奖的专家代表,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来到美丽迷人的北戴河休假,中央有关部门还专门听取他们的意见……类似这样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关怀之举近年来频频出现。
时光荏苒。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催生了我国科学的春天;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使这一科学的春天更加绚丽。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号召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6月5日,在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团体召开的盛会——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中央的决策英明果断,中央的关怀沁人心脾。”盘点近年来中央围绕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开展的一系列重大活动、推行的一系列重要举措,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基础性研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沈岩院士,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用体会深刻:“可以看出,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即将迎来一个开发的黄金期。”
“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以科教兴国,以人才强国。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造就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科技人员队伍。
在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了918位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0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百人计划”引进和支持了1595名科技尖子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依托“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我国已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尖子人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随着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等举措的深化,我国进一步形成了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0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0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6人。
成绩鼓舞人心,差距不容回避。虽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到科技人才队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距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知识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思考得很深入。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很少。“最紧迫的问题是,我们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尚志说。
从衡量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尺度看,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虽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中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度超过50%。“重要大型成套设备、原材料的个别重要品种、系统和基础软件,不能够依赖进口。否则,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将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院士说。
“要尽快增强我们的能力,引领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必须‘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院士表示,这已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一件大任务,刻不容缓。
“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全党全社会都在思索、在行动。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负责同志说。
专家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须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定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使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有效运转,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都要积极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冯守华院士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张杰院士以如何培养3.2万名系统内的研究生为例,介绍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科院将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支持优秀研究生创新。比如,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设立优秀博士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基金,给优秀博士已毕业并在中科院工作的优秀博士生20万—40万元的启动经费,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探索。”如今,中科院系统已有100位优秀研究生因此受惠。
“中央强调,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担任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的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徐南平院士深有感触:“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是产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应该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实现完成一个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创新人才的目标。”
事实上,徐南平的设想正在得到验证。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项目之所以能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100多个实验室、500多名知名科学家参与,并不在于其待遇高,而在于该项目给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才华施展舞台。
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也正在成为各级各地的共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姚建年院士大声呼吁,应当制定重点科研人才使用和保护政策,优化环境,特别对领军人物,在科研条件、科研经费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倾斜。
人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目前我国已正式提出将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技术标准……一个个专有名词诠释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刻内涵;载人航天、龙芯2号、振华港机……一个个生动事例讲述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功实践。
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创新点燃人生激情。千万有志气、有抱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正秉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昂扬的斗志挺起“创新中国”的刚直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