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山8000万建仿古建筑的背后
人民网·天津视窗9月18日讯:8月25日,湖南长沙岳麓山。
20多个工人扛着气泵、电焊、电锯在漫山的枫树林中驻扎下来。“嗡嗡”的伐木声很快此起彼伏。 工人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知道砍倒并运走一棵树收几十块工钱。才开工一天,近千棵树就齐刷刷地倒了一片。正是这片山林,81年前曾令毛泽东深深陶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半山腰处的麓山寺,守门人胡月(化名)早早地关了门,站在佛像前,仔细数着当日的门票收入,“还不足200块!”他早就知道身边的大工程,看到开工,仍有些失落:“他们在想尽办法赚钱,而我们一直是两块钱门票,不卖香,不算命,不抽签。”
而山下的岳麓书院正张灯结彩,筹备即将到来的1030周年院庆。院长朱汉民正忙着公务,对于山上大兴土木的工程队,他知道,是要在那里建一栋大楼,但无暇关心。
“这是长沙市10大重点工程之一,名为麓山景区保护提质工程,耗资1.48亿元,其中8000万将用于修建一栋能代表湖湘文化的仿古建筑,名为赫曦台。”作为这项大工程的副指挥长,张少林清楚地道出了更多细节。
集佛、道、儒三家于一体的岳麓山堪称湖湘文人心中的耶路撒冷,从曾国藩、黄兴、蔡锷再到毛泽东,近代湖湘豪杰更与此山渊源颇深,要么在山中求学、游历,从这里出发走向中国舞台,要么死后魂归故里,厚葬于此。
在这样一座山上建起一幢巍巍壮观的赫曦台,成为湖湘文化的核心载体,已经让这座城市今天的决策者们激动已久。
麓山荒凉与喧嚣
3年来,长沙市政府为了要在岳麓山上建这座大楼费尽了心思。
岳麓山是国家级风景区,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山上动一片土,都需要国务院批准,何况要斥资8000万,修建一座高达47.5米的大楼?从项目提出要动工修建,要搞定的部门多得让人头疼,上至国务院、建设部,下到省市环保局、文物局等。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长沙市园林局采取瞒天过海的手段终于拿得建设部一纸批文。在上报的规划书中,声称要在山上建一座建筑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高度不超过20米的观景台,把赫曦台打扮成一个山水间的小亭。取得批文后,则迅速膨胀,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高度47.5米。
不管多难,楼总是要建的。这么多年来,尤其是管理岳麓山的长沙市园林局,一直觉得岳麓山有点冷清了,每年才只有约74万游客上山。要知道,这座湖湘文化的圣山,在天下太平的年代,从来都该是热闹非凡才对。
四海清平之时,岳麓山上大兴土木的举动也并不奇怪。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岳麓山上也曾像今天这样大兴土木,修造庙宇,尤以麓山寺规模最为宏大,三湘高僧云集于此,讲经说法,那个时代,岳麓山是和尚们的天下,顶峰时期有两万多僧徒,山林中弥漫的是佛法,教诲世人,一心向善。
到宋朝,岳麓书院从麓山寺脱胎而出,开始独立办学,从此,书生取代了和尚,成为这片山林中的主角,书院开始掌管山林,最高长官不叫院长而称山长,数万儒生于山林之中,日日研习“格物致知”。
和尚和书生时期的岳麓山虽然热闹,但仍是清修之地,人数众多,不过诵经读书而已,山上所建庙宇、书舍,隐藏于漫山遍野的枫香之中,相得益彰。
但当整个中国再也无法安心读书诵经之时,岳麓山也就再无宁日。从曾国藩开始,湖湘文化的主流便被倾向于干革命的人占据。山林之中,琅琅书声渐失,取而代之的是论剑天下,谁主沉浮的革命气息。
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湖南第九战区长官部指挥所由长沙二里牌搬至岳麓山“爱晚亭附近几个房舍里”,以就近指挥。战斗中,岳麓山所布重炮旅,利用山顶“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俯瞰全城,多次给东岸城区最密集的日军以摧毁性打击。
为轰炸躲在山洞里的中国指挥官薛岳,日本人的炮火几乎炸平了书院和古寺,山上体量稍大的建筑无一幸免。1944年6月18日一早,岳麓山失守,当天,长沙沦陷。从那之后,岳麓山再无人声鼎沸,亭台楼阁,而只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自然之景,回归了山林的宁静。
建国之后,承接岳麓书院衣钵,继续教书育人的湖南大学无心再管理这片山林,岳麓山开始交由长沙市政府管理。半个世纪过去了,硝烟已冷,岳麓山重新鼎沸,不光是人声,还有汽车的马达声,吃饭的,乘凉的,做小买卖的,开瑜珈馆的,山顶已经变成一个大市场。
但这些还是不足以养活管理着这座山的600多人,岳麓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称,整个管理处在职员工400多人,退休员工200多人。由于门票价位较低,导致景区长期经营收不抵支,每年的收支缺口达到500万。
去年4月份,长沙市曾经召开听证会,希望把门票涨到40元,却招来大批市民反对,最终不了了之,这越发让长沙市园林局意识到,不增加些景点,涨价就没有充足的理由。现在有了建设部的一纸批文,事情就好办多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再过15年,岳麓山会达到历史上最热闹的时刻,山上到处都是汽车、食客和游人。按照建设部已经批复的规划,长沙市园林局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到2020年,年上山人次达到225万,每张门票收取40元,将有近1亿的收入,养活600个管理人员自然绰绰有余。
从和尚到书生,再到今天众生喧哗,天下太平的年代,岳麓山总是喧闹无比。但今天的热闹背后,却留给人们另一种荒凉。
被修葺的墓园和历史
长沙曾频繁地毁于战火,有战史资料,将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同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损毁最严重的城市。于是,今日长沙空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号,城中却找不到几处残存的遗迹。贾谊故居,假的;船山学社,假的;新民学会,也是假的。
对于修建新的“假古迹”赫曦台一事,朱汉民一直是个反对者,因为岳麓书院里已经有一座清朝重修过的赫曦台。但支持者的意见是:“清朝人可以重修,今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重修呢?”事实上,近年来,岳麓山上曾经毁于战火的庙宇、墓园、书舍都在一点点地重新恢复。岳麓书院本身也挨着原来的大院又修起了一片亭台。
如果要较真,岳麓山上真正的遗迹也只有那些大人物和小人物们的墓园。1917年,黄兴、蔡锷二人的国葬是岳麓山上最为宏大的葬礼。黄兴墓占地1913.6平方米,占据了整片山林最好的位置,100级台阶拾级而上,墓碑高达11米。从1917年到今天,中国饱经动荡,政权更迭,但无论谁当政,二人的墓园总能得到一次次重修,越来越庞大,直到今天仍受尽后人瞻仰。
缔造共和,然后英年早逝,从而没有陷入政党纷争,得以在主流历史的叙述中享有崇高地位。黄兴、蔡锷二人的遭遇是民族的不幸,但于其个人却不能完全算是不幸。
八年抗战赶走日本人后,紧接着是内战。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岳麓山终于迎来安宁时,守卫这片土地的那些抗战烈士原本最有资格葬在山林之中。
山脚下的一处山洞里,有一个73军烈士公墓。73军是湖南地方部队,即所谓杂牌军。这个军的建制未划属集团军,是机动部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哪个战区情况紧急,便往哪个战区调动”。因此,73军在第六、九两战区的对日作战中,“几乎无役不从”。血战长沙后,73军全军覆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这支杂牌军将士修了个简单的公墓,墓碑和骨灰盒被集中安置在岳麓山下一口山洞里。1949年新中国成立,因为是国军,这个公墓没有被重新修葺。到了“文革”,原有的简陋也不保了,山洞被砸开,骨灰盒被砸得稀烂,纪念碑上“中正”之类的字被凿掉许多,变得残缺不全。
2006年8月29日,从轰隆隆的赫曦台工地下山时,途经73军公墓,我发现墓地已被修葺一新,“文革”时期被凿去的墓碑重新裱上了雪白的大理石,刻下了鲜红的墓志铭。“这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候修的。”旁边的大学生们告诉我。
几间墓室,一层一层的架子,上面分别写了73军直属机关和各师番号。那上面本来是放了将士们的骨灰盒的,但现在早就空了。石阶上密密麻麻刻满了阵亡将士的名字,但也就仅剩下名字而已,生平、战绩,一切都无从查起,不知道,台湾岛上是否还保留有这些烈士的具体材料?
“反动派”与韩国国父
大大小小的墓园和它背后的历史是岳麓山上最深沉的风景。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葺中,墓园离它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墓园下深埋着的历史也越发混杂不清。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辉瓒的遭遇就让人无以言说。
早在1931年,张辉瓒就官至国民党中将师长,却在江西被红军生俘后斩首示众。遗体后被运回家乡湖南,蒋介石亲笔题墓碑“魂兮归来”,并要求湖南省按照不低于黄兴葬礼的规格将这名爱将埋在岳麓山上。
为此,毛泽东还特意填了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句“前头捉了张辉瓒”,将这名倒霉的军人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打了败仗,并且被活捉斩首,该是人生中最耻辱的事了,可张辉瓒怎么也想不到,多少年后,他的故事还被人们随着毛泽东的诗歌无数次传唱。建国后,张的墓前被钉一木板,写明其反动经历。但“文革”中,红卫兵认为张太反动,留作反面教材也不妥,砸烂了他的墓。
如今,张辉瓒墓仍有若干残碑,散落麓山,他的后人在长沙城中教书、开理发店,每年清明无人上山为祖父扫墓,直到今年清明节,这座正悄悄消逝着的墓园却因为沾了一名韩国人的光,而意外得到了新生。
1938年,在日本人的追捕下,被尊为韩国“国父”的金九和他的临时政府一起,逃往长沙,在岳麓山养病时,金九在张辉瓒的墓庐里住了8个月。“二战”后,金九跟李承晚一起,重建大韩民国,金九以及其后人一直对给予他们无私救助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感激不尽。
时至今日,富裕的韩国人频频光顾湖南,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这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也开始被挖掘出来。张辉瓒墓庐被修葺一新,并挂上了中韩双语的新牌子:金九先生疗养处旧址。门票价格定为20元,比整个岳麓山的门票价格还高,平日里,只有韩国旅游团来的时候,会热闹起来。
墓庐外的凉亭上,蒋介石的题字已经被磨掉了。可整个墓园的大门上“张公道墓”的字样,还是有些碍眼。韩国人来了,总会问起,大门上的字是什么意思?这让陪同的导游不好回答,所以,不断有旅行社建议,把这些字也磨掉。
经济至上的年代
在阶级斗争至上的年代,岳麓山上只有被不断砸烂的古迹,重修的则少之又少。中国共产党执政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山上只有一位共产党高级将领——肖劲光纪念园,这也只是因为,肖劲光的老家就在岳麓山下,按照惯例,可以在家乡修一座铜像。
今日中国似乎又一次到了四海清平的时刻,为了发展经济,为了把全世界的人们都请到中国来参观我们的风景和历史,重修那些有过的、疑似有过的以及没有过的古迹正成为最好的法宝。
但哪些历史可以重修,哪些不能重修?在失去了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标准之后,只有唯“利”是图,经济法则决定一切。1980年代以来,岳麓山上增修的两大景点,一是在山顶砍伐大面积树木,开辟40亩空地,建了一座“鸟语林”,把各种鸟圈起来,供人玩赏,另一个就是修建了一条穿山索道,供游人收费乘坐。
而那座饱受磨难的73军烈士公墓,60年了,人们才想起,如果不是碰到抗战胜利60周年的噱头,那里一定仍会是荒草青青。因为,修复它,带来不了大量的游客,也无法为门票涨价增加足够的理由,远不如修建一栋恢弘的赫曦台来得直接。
长沙市园林局向我们提供的一份岳麓山景区规划书,详细地描绘出15年后的麓山景区将是什么样:到时候,山上将有66个人工景点,3万多平方米停车场,小卖铺、茶室、饭店、水泥路等服务设施9万多平方米。这还只是建设部批复的情况。刚刚开工的第一项工程就已经成倍地超出了建设部的规划。
记者离开长沙时,关于赫曦台工程最新的消息是,湖南省环保局终于出面,以破坏环境,毁坏山林,滥伐树木,没有通过环境评价为名将工程叫停。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为这项工程作了一个论断:“名为恢复历史遗迹,却处处张扬着现代人膨胀的欲望。”如果不是在忠实地修复历史,留下一座干净的岳麓山给后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但人们创造历史的冲动是无法遏止的,尤其是当这种冲动源自城市的决策者,并被上升到公共决策的高度时,一座干干净净的岳麓山离人们越来越远,渐成一种奢望。这个时代的历史终将被镌刻在岳麓山上,包括我们对待历史的荒谬和对待自然的狂妄。
本刊记者 田磊 发自湖南长沙 来源:南风窗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