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9月渭河流域洪水泛滥,渭南、华阴、华县、大荔等地一片汪洋,十几万群众受灾。图为被洪水浸泡的农田。本报记者巨跃先摄(一)水的流淌就是生命的流淌。渭水自古以来滋润着肥田沃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我们足以捕捉到关中环境优越的影像:山丘森林茂密猛兽出没,平原农田连绵阡陌纵横,河边芦苇如浪水草丛生,河里鱼虾游荡水禽成群。人们种田狩猎捕鱼摆渡,视渭河如衣食父母,与大自然和睦相处。那时的生态环境优越,降雨充沛,气候湿润,渭河有足够的水源补充;那时的人口远未超越渭河水系的承载能力;那时处在完完全全的有机化合物时代,渭河水清澈纯净,而渭河支流泾河上游水土流失,“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故而出现泾渭分明的景观;那时科学尚欠发达,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崇拜森林、禽兽、河流、土地,对自然界的万类万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人们善待渭河,合理地利用渭河。(二)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旦失去平衡,后果是难以料想的。渭河下游华阴境内的南山支流遇仙河上,有座遇仙桥。1961年建成后,1969年加高3.05米,1974年加高3.35米,人称桥上桥。在渭河下游尚有多处的“桥上桥”奇观,很耐人寻味。桥上桥,是渭河下游生态危机的真实写照。人类改变河流命运的同时,河流也改变人类的命运。从前的渭河中下游没有堤防工程,渭河自由流淌,属于槽河,地下河。如今,渭河中下游暴露出频繁成灾的问题,并不是渭河的水大了,事实是渭河径流量在减少。1981年的大洪水,华县段流量为5380立方米/秒,没有多少灾情。2003年的大洪水华县段流量为3570立方米/秒,却出现大洪灾。二十年如此巨变,说明地上河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贡献是巨大的。可是多年高水位蓄水运行,加之上游水土流失,造成库区泥沙严重淤积,形成悬河。黄河发大水,向渭洛河及其南山支流倒灌、淤积;渭河发大水泄洪不畅,同样朝支流倒灌、淤积。河床在抬高,河堤在加高,连桥也在加高,渭南的华县、华阴、大荔以及西安的临潼等低洼易涝地区,均处在决堤即淹的危险境地。专家介绍,三门峡水库运行以来的40多年里,洛河下游淤积泥沙2.7亿立方米;渭河泥沙淤积已延伸到咸阳市区,总量约13亿立方米,下游河床抬高约5米。40多个年份里,库区有24个年份河堤决口75处。令人触目惊心的2003年特大洪水8处决口,137.8万亩农田受淹,受灾人口56.25万人,迁移撤离人口29.22万,经济损失巨大。2004年4月27日,我们走进“二华”灾区。洪水退去快一年了,这里却还是一片狼藉。大片的因浸泡而死的果树还在淤泥里竖着;低洼地仍存有不少积水;许多倒塌的房屋,正在翻盖中,有人仍住在救灾的帐篷里,蓝色的救灾帐篷到处可见。提起那场洪水,正在重建家园的灾民惧怕如初。秦家滩村的老年人说,三门峡水库以前渭河涨水吼声如雷,涨三四天都不会上岸,现在水见涨就上岸,再大的洪水,也听不见声音,水流不动了也就没声了。“过去吃的渭河水,现在水量小了水污染了,水也不能喝了,只要涨水还遭灾,渭河治不好,库区老百姓日子难过呀。”灾区村民的这番话,反映了“二华”一带人们生存的呼声,他们吞食的不仅是上游种下的恶果。他们是渭河生态灾难的最直接受害者。(三)三门峡水库高程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可是,单靠降低高程会不会解决渭河下游的问题呢?诸多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一是渭河径流量锐减甚至断流,严重影响了渭河拉沙的能力;二是渭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平时无沙可积,汛期水量大含沙量大下游淤积量大,降低了河道断面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淤积堵塞的问题。水库是人建的。自然,渭河河道随水而来的淤积泥沙也是人为的。现在的渭河已经变成季节性多泥沙河流;现在的渭河,平时南山水清而北山水浊,清浊分明,降雨时,清流则浊,浊流则更浊。渭河水变浑浊之日,就是渭河流域水土流失之时。水文资料显示,解放以来渭河含沙量明显上升。年均含沙量52.8公斤/立方米,最小含沙量为0(1951年4月21日),最大含沙量905公斤/立方米(1997年8月7日)。年均输沙量4.05亿吨,汛期约占80%。渭河水含沙量增加,主要是水土流失加剧了。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65%。其中甘肃省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约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4%。有人测算过,仅渭河定西流域段,年平均流失泥沙5044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层泥沙用60吨的火车皮足可以装84万节车皮。每亩耕地年损失氮、磷、钾121公斤,流失量大大超过了当年化肥的施用量。泥沙和养分就这样随水而下,变利为害,年复一年,恶性循环。上游切肤之痛,渐成下游心腹之患。渭河中下游众多支流隐患不容忽视。中下游支流的径流量在渭河总径流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上世纪80年代前的数据显示,渭河上游年均径流量22亿立方米,约占26.2%;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灞河、沣河、泾河、洛河等八条中下游主要支流的年均径流量为62亿立方米,约占73.8%。权威人士声称,2003年大洪水中,三次洪峰三次涨水,第一次是泾河上游甘肃降雨所致,第二次一半为渭河上游甘肃降雨来水,一半为陕西南山支流降雨来水,第三次则全部为陕西境内降雨所致。秦岭里少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降雨难以存留,支流水量猛涨,地形落差大,摧枯拉朽,泥沙俱下,为滞留“二华”一带洪水雪上加霜,大大激化下游的矛盾。当然,渭北煤矿区、小秦岭金矿区、还有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地段,也同样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四)尊重渭河的自然规律,必须保证渭河常年有足够的生态活水,给渭河以设身处地的现实关切。要高峡平湖,更要长河奔流。人为地让渭河断流,断了渭河给地下补充水源的后路,毁了渭河稀释净化污水的前程,就等于断送了渭河的生命。有关专家表示,即使三门峡的高程降至建库以前,眼下河道里四十年淤积的泥沙,未必能在四十年内一泻而空。三门峡库区是黄河、渭河、洛河大中小三条多泥沙河流的汇聚区;黄河在潼关以上,河床宽20-30公里,三河汇聚过了潼关,两山相夹,河床变窄,不足1公里。这大概是三门峡水库降低高程的艰难所在。水利专家感叹: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一条河。渭河神似黄河,自然也属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留下的三门峡后患问题,事实上有关方面已经在积极地采取着措施。国家黄委会正在以积极的动作,实验用拖淤船清除淤积;研究降低潼关高程的有效方案与数据,降低水库水位;论证洛河改道,以减少渭河入黄口的淤积压力;在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等等。有专家称,目前降低潼关高程,是渭河综合整治最大的机遇。人们寄希望于渭河跨流域调水,“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汉济渭”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调配现有的水资源,只能起到缓解渭河水资源危机,长远彻底解决渭河下游问题,还得靠保护秦岭、保护陇山、保护桥山绿色,提高森林覆盖率,还得靠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遏制渭河径流量减少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的趋势,逐渐提高源头蓄水产水能力,这应为渭河治理的根本之策。 (省环保局省社科联调研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