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波写过一些精短的小说,写的都是小事情和小事情里的小人物,以悲悯却充满感情的笔触,去勾勒小人物们简朴的生活和他们简约的充满了艰涩的一生。
她试图追求一种诗化的意境,追求人性的最终完美,和接近于传统的对理念的把握。 所以说,她总是在小说里淡淡地铺陈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然景观,铺陈边城远地中的老房子、旧城老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煤矿人,在充满温情的描述中,让你看到那些被打开了的浸润着几许辛酸和苦楚的画面及图景。
而她的意义在于丰富和逼真当下底层人具有痛感的生活场景,在于对个人伦理的有声有色的凸显和漫不经心的钩沉,更在于小说深层次的对意蕴的隐含。
文学的解读是多余的,阐述文学解读的多余也是多余的。矿区、闭路电视站、精品服装屋,柏天成的沉稳圆滑,女孩宁秀的刚直率真,赵彦波在情感的泼墨中为我们的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情感故事,对事业的尊重和对爱情的敬畏,以及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都是难能可贵的。或许这样的故事还不适合于她的年龄及其写作经验,但仅凭借着其简短而感人的笔触,便能获得那些最为感知的最为大众的对于阅读者的理解。
小说《三个女孩儿》是民间的,是这个年代人心灵的传唱和历史的再现,十几万字多一点便写出一个作家眼中的煤矿世界,男人和女人之间真实的心理展示,让你湿着眼圈来阅读他们内在的悲苦和情爱,以及坚守者对生存极限的恪守与超越。
我想,有关挖煤人的拙朴、充满许许多多细节的矿山子女情感的困惑,都是一些平常人对于生命的怜悯和支撑啊。
在诚信渐失的现如今,短篇小说《三个女孩儿》所彰显的人物性格和对精神的渗透,是弥足珍贵的。
毋庸置疑,赵彦波的写作初衷是完全可取的,是善于捕捉平常人生活色彩的,是能够穿越时代局限和精神取舍的,并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和较为轻松的阅读感受。
如果我是彦波的话,就该加把劲,在故事中找找体验、感受、困惑和煎熬,在展示社会和人性上获得某些固有的灵性就好了,那她的小说便会越写越好,我们都期待着吧。(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