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界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网络图加装脱硫装置的烟囱只冒“气”不冒烟。记者张万山摄昔日的荒漠,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煤电新城。记者张万山摄
记者曹磊 一块来自地层深处、黑漆漆的煤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可能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也可能是冒着“乌龙”的烟囱,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位于陕北沙漠深处的一个叫锦界的工业园区,你脑海中关于煤的印象可能会被推翻。 在这里,你会发现,乌黑的煤被挖出后,不落地就迅速地转变成电、热能、工业品和建筑材料,以各种洁净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
锦界生态园区
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端,四年前还是一片荒野的锦界,如今已成为一个生态型现代煤化工工业园区,亚洲最大的坑口电厂、中国最大的煤制甲醇生产线、西北最大的热电厂、中国生产成本最低的聚氯乙烯生产线,以及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均聚于此。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更被视为全国的样本。在煤电化的过程中,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而不断攀升,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榆林市副市长万恒则用“连骨头带肉都吃”来形容这里的循环经济。
锦界位于陕北神府煤田腹地,是沙漠地带一块难得的天然平地,因靠近秃尾河曾被认为适宜建农场或林场,但由于地处偏僻,人迹罕至,这里始终为一片未开发的荒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在此经过地质勘探后,认为这里就煤近水,是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及化工工业项目的良好基地。于是,这片沉睡了近千年的8平方公里土地,迅速地发展起来。
如今,经过4年的建设,锦界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榆林市神府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园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煤电联产、煤焦电联产、煤焦化工联产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开工项目总投资达到128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有10个,初步形成了煤电、煤化工、载能工业三大产业格局。
而这里一切的生产都是围绕地下的煤展开。
煤电和谐一体
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开发建设项目,也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实现“三个转化”的标志性项目。它利用神木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地建设坑口电厂,将煤转化为电。在这里,煤炭和电力这两个过去隶属不同条块的能源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该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电厂和煤矿由一家企业开发经营,电厂燃煤全部由配套煤矿供应,煤矿生产的煤也全部供应给电厂,有效地解决了“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
描述锦界煤电一体模式,似乎不必太多笔墨。置身现场,任何人都能一目了然,煤矿、电厂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所有管网和基础设备都围绕“一体”全面对接,避免了传统煤、电联营中不同项目法人体制下低效率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锦界工业园区办公室主任张会前介绍说,如果不是一体化建设,电厂和煤矿各需投入碎煤设备一套。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投资至少1800万元,这还不算煤炭中途运输成本。
曾经去过陕北的人一定对那里一路上疾驰而过的运煤车印象深刻,不仅经常造成道路的堵塞,撒落的煤粉还污染了道路和空气。而发展煤电项目,变长距离输煤为输电,不仅清洁、高效,而且经济划算,既保证了能源的安全和节约利用,又实现电、煤间的效益平衡和运行畅通。另外,产业链的延长还将对当地第三产业产生很强的拉动作用。
锦界煤电一体真正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就地二次转化,从煤矿的井口到电厂的距离仅100米,原煤出井后,不落地就从工作面直接传输到电厂主厂房原煤仓燃烧发电,这样的技术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据测算,仅此一变,原附加值较低的原煤即升值5倍,而当两期工程建成后,每年至少将有600万吨煤通过电网“输送”到华北地区。
烟囱不会冒烟
在生态如此脆弱的毛乌素沙漠腹地,如此这般“动静”,又怎能保证“环保”?榆林市副市长万恒告诉记者:“发展是前提,特别是在榆林,要发展就得靠化工项目,化工项目产生污染不可避免,但绝不是不可治理,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需要舍得投入,要走产业集群的路子,打造工业园区,搞循环经济。”
近年来,神府经济开发区投资5个亿建设锦界工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得园区内的废水、废气、废渣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废水
目前,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建设完毕,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园区内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各企业的工业废水首先在厂内进行初步处理,达到污水集中处理的要求时,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净化后的中水绝大部分再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冷却水,少量用于园区绿化、浇洒道路。
废气
电力企业采用烟气脱硫装置,可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5%以上,回收的硫磺再用石灰反应制成石膏;同时使用静电除尘系统使烟气中的大量烟尘得以去除。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气通过物理吸附净化后回用氢气及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
废渣
电力企业回收的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化工企业回收的废渣及电石泥用作生产水泥熟料。其他无法利用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统一运到垃圾厂集中处理。
在锦界煤电一体化工程现场,首先跳入视线的便是巨大的烟囱,据介绍,这座烟囱虽有210多米高,却是一根不会冒“烟”的烟囱。原来这是加装了世界一流的德国比肖夫烟气脱硫装置。加装烟气脱硫装置虽然大幅增加了投资成本,而且投产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也会增加,但可使煤炭燃烧后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5%以上。传统烟囱排出的烟、气、尘,在这里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就只有无污染的“气”了。
由此可以看出,能否还原煤炭洁净的本色,少不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更需要开发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据了解,在锦界煤电一体项目设计初期,当很多业内人听说该项目电厂全部机组决定弃水冷机组而采用空冷汽轮发电机组时,都表示不理解:电厂项目远离大城市和人群聚集区,何必在环境上如此较真呢?何况神木地区不仅有秃尾河,而且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但设计者却认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采用水冷发电机组,固然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但是水冷机组每天将耗水13万吨,而采用空冷发电机组每天用水不过3.4万吨,全年可节约水资源达70%以上。据说,锦界煤电一体工程仅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采用空冷机组两项,共增加了约12亿元的投资。
园区循环发展
锦界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园区内的各个企业都是随着产业链的延续应运而生的。通过不断的延伸产业链,上游企业的产品和副产品成为下游企业的“营养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体系,园区内所有企业建立了相互依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各自利润的同时,达到洁净生产,零排放。
张会前讲述了整个园区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热电厂所使用的原煤出井后,通过带式输送机从煤矿工业场地直接运至电厂主厂房原煤仓燃烧发电;产生的电通过电网供应华北地区;产生的煤灰运到园区内的砖厂做成空心砖,以供建筑实用;产生的热、蒸气一部分用于园区内供热,另一部分通过管道运送至“煤制聚氯乙烯”工厂,通过“电石法”产生聚氯乙烯。
在煤转聚氯乙烯的过程中,每生产10万吨就可产生副产品烧碱9万吨,而这种液态的烧碱是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料,但液态烧碱不便于运输,并且每吨售价仅是固体烧碱的十分之一。由此,一个将液态烧碱转化为固体烧碱的项目也应运而生,这一转化,使烧碱的价格从每吨800元变成每吨8000元。据说,该企业建设投资约花费300万元,不到一年即收回成本。
另外,对于煤制聚氯乙烯后所产生的污水通过自身处理后达到三级用水标准,一部分通过管道直接流向空心砖厂用于制砖,一部分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成一级用水,供园区内人员使用;在整个煤制聚氯乙烯生产过程最后所剩的废渣电石泥,原本作为工业垃圾,需要花钱请人处理,如今,这些“垃圾”作为制造水泥的一种原料反而成了周边水泥厂的抢手货。
同样,在煤制甲醇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可燃物被加工为无铅汽油,另一部分被加工为醋酸和甲醛;在煤制焦油过程中,所形成的荒煤气又被用来发电和供热……如此下来,园区达到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的效果,企业实现互补,资源得以再生。结果呢?一吨几十元左右的原煤,随着产业链的拉长和循环利用,效益呈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
“连骨头带肉都要吃!”正如榆林市副市长万恒所言,锦界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循环经济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