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在经过了10多年的低迷状态之后,日本经济近年来又重新走上了复苏发展的道路。9月26日,连续执政长达5年多的小泉内阁即将届满下台,现任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几乎毫无悬念地将成为新一届日本首相。 那安倍是沿着小泉改革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另辟蹊径,谋求新的改革措施?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态势还很不明朗。
小泉内阁近年来通过邮政民营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切入口,开始撬动“大公司-官僚机构-自民党”这一长期控制日本政经领域“铁三角”的根基,通过减少不必要和低效的公共开支,削减已让日本政府不堪承受的巨额财政赤字,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自民党内的抵抗势力异常顽强,经济改革面临很大困难,致使日本媒体发出了“改革更多具备的是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内容”的不满之声。加上小泉即将届满下台,日本经济改革的未来一下子就落在了安倍晋三这位小泉“钦点接班人”的肩上。
尽管安倍在竞选中始终强调自己将接过改革大旗继续前进,其手下人马中也不乏小泉改革的得力干将,但众多分析人士还是对他报以怀疑的眼光。首先,安倍今年才51岁,在出任官房长官之前,他在日本政府高层中的政绩几乎为零;其次,他始终给人留下一种“被小泉保护的候选人”的印象,缺乏其前任在民众中的感召力和权威性;第三,他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经济改革问题上的政策表态都非常模糊甚至自相矛盾,无法令人信服。
以安倍的财政改革政策为例,他认为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做法才是财政改革的关键。虽然说聚焦经济高增长量的说法很能吸引那些已开始对改革心生厌倦的日本民众,而且日本也的确需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来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量,但是,追求经济高增长量和实行财政改革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说为了经济高速增长,政府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小泉政府此前主要抓控制政府公共开支的做法相违背。在安倍没有透露更多具体可行措施的前提下,这种片面追求速度的政策转变很可能将使此前的改革半途而废。
种种迹象表明,由于缺乏个人威信,安倍未来可能无法具备小泉那样的感召力,勾起日本选民对于各项改革措施的热情,他恐怕也不愿意以自己业已建立的个人亲和形象为代价,来换取推进棘手的经济改革计划。而且即使他真的愿意推进改革,但在具体实施时也会采取一种“软性”的做法,以换取党内势力对他的支持。
更为令人担心的是,安倍很可能不会继续向小泉那样对自民党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发起挑战。安倍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他是日本政界“最终的局内人”。他的外祖父岸信介曾是二战战犯,出狱后担任过日本首相,是日美同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父亲安倍晋太郎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是日本外相。家族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网络,加上安倍自身在感召力和权威性上的不足,都暗示着他未来很可能一改小泉“孤狼”般的行事风格,更多谋求自民党内部的认识统一和协调合作,以避免党内“造反”。而这种决策手段和多年前日本派阀政治盛行时的“关门决策”做法很是相似,必然引发日本民众的反感,这也给改革的前景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不过如果排除掉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日本经济的未来仍然是比较光明的。几年来的改革措施正在推动日本政治、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转变,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作用也正在逐步减少,这些都有助于增加日本经济的发展活力。此外,虽然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数量减少,但如果进一步增加对IT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投资,那不仅日本经济的生产力很有可能不降反升,而且也能避免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过剩时日本社会所出现的恐慌情绪。至于支持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到80年代腾飞的主要因素——良好教育基础、先进技术以及通畅的企业内部协作——都将能再次发挥作用。
但是要实现上述远景,日本未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养老金和医疗开支需要削减,日本的大学系统需要转型,反托拉斯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促进更多的竞争。除此之外,提税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让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困境。安倍晋三对此必须加以认真考虑,因为和修改和平宪法相比,这些才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日本未来的头等大事。(陈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