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词”炒得漫天飞扬的时候,许多企业都已经意识到社会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声誉,特别是当企业信任度遭到危机破坏后,“突发性”地发起慈善义举可在近期内“掩饰”其负面形象,就是所谓的危机公关。 但是与其“临急抱佛脚”,还不如持续性地参与各种旨在减少贫穷和疾病的义举,这样将更有助于企业在长期内重塑外界对企业的信任,花旗集团就是信奉上述“持续公益”的企业之一。
记者 赵冠军
“10月16日,穷人的银行家——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将专程来北京做演讲,为我们的其中一个小额信贷项目做指导。”9月14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友谊馆内,美国花旗银行有限公司副总裁、企业公共事务总监王力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花旗的很多项目都是集中在小额信贷上,而整体公司面貌也因为恪守CSR而少了商业味。”华旗集团助理副总裁毛志华对花旗银行的小额信贷也作了说明。
花旗集团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如今,作为中国的顶尖外资银行,花旗银行已是在华拥有最多分行网络的美资银行。
在中国,花旗集团就已向各类非官方组织提供了多达5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支持诸如金融教育、下一代教育事业以及建设社区和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为推动自主贫困青少年求学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花旗集团资助、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花旗集团资助格平绿色助学行动”,此次活动花旗的捐赠额为1168000元。
中国人的“穷人银行”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月21日正式公布并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早在这个文件发出之前,花旗集团就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金融,王力向《公益时报》介绍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杜晓山就是花旗其中一个小额信贷的发起者。”
杜晓山堪称中国小额信贷领域的“教父”。他总是将自己放逐出京,到各省去考察、指导当地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工作。2005年末,由杜晓山一手发起的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在北京成立。来自全国近100家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加入这一网络,占国内小额信贷组织总数的1/3。
2005年初,花旗集团基金会在中国社科院专门设立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培训中心,并提供有5年期20万美元的培训资金支持,充分利用花旗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构的先进理念,对入网的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每年举办十期培训班,由国内外资深的小额信贷专家为小额信贷机构管理层进行培训。
2006年3月,花旗集团宣布,捐赠390万美元用于一项“贫困人口金融教育”项目,“通过教授有关收入、支出、储蓄与贷款方面的知识,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做出财务选择,从而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此前,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施瑞德曾明确表示,花旗集团将大力支持中国可持续社区项目。其中2006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活动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花旗集团基金会赞助,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承办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将提高人们对小额信贷的认识,特别是小额信贷对中国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花旗集团亚太区企业与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麦睿彬说:“无论从公益还是经营角度来看,开展小额信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绿色助学使扶贫呈良性循环
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施瑞德(Richard Stanley)先生曾提出:“花旗集团长期承诺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绿色助学项目,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
据悉,此次由花旗集团资助的格平绿色助学行动,经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实地考察,选取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乡为项目实施地,项目周期四年(2006~2010年)。
与普通的资助项目不同的是,项目采取助学与生态恢复结合,循环扶贫方式:资助拉坝村、布拱村、黄草村共计120名贫困儿童读书及建立图书馆、提供师资培训,资助当地整理120亩荒地、种植花椒等经费。
“读书可以成才,增强自立能力,120亩花椒地后期产生效益再次投入资助儿童上学及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或作种植其他作物,不断循环。”花旗集团的项目官员表示。
事实上,项目所在地的比德乡,隶属贵州六盘水市,拥有典型的生态环境,因生态恶劣,2005年人均纯收入1481元。
受资助的三个村是比德乡人均年收入最低的三个村,总户数共计486,能饮上安全卫生水的户数只有43户,村中仅有的几十名适学儿童都保证不了100%的入学率,而初中入学率更是少之又少,还不到50%,三个村没有一所完校,只有拉坝村有公办教师,其余均为代课教师。
对此,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说:“绿色助学行动将环境和教育计划有效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两者之间的协同效益。它通过鼓励当地群众独立自力的方式成功建立起一个新型的“造血”模式,从而能够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