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资料图片
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资料图片
“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乘车时应当遵守哪些规定?”2006年五一期间,细心的银川市民发现,100辆穿梭在市内主要交通线路上的2路、4路、18路公交汽车上安放了法律知识问答宣传牌。宣传内容都是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公交车成了银川市一道流动的法制宣传阵地。
刚刚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的银川市,在“依法治国”法治理念的指引下,正踏着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坚实步伐,谱写着以普法为基础工程的依法治市的新篇章。
培养守法小市民 夯实普法大基业
法律知识“一周一题”问答、课前学法5分钟、校园法制漫画制作评比、模拟法庭、中学生学法用法演讲比赛以及450名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进学校等法制教育活动的丰富开展,是银川市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的真实写照。
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顺利实施。银川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普法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以法制教育为主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形成了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市综治办、司法局、团委、教育局等部门,就做好青少年假期法制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依托社区法制宣传站为载体,举办社区青少年法制讲座,为青少年假期法制实践活动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离校不离教,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衔接。银川市三中与兴庆区地税局联合设立了税法宣传教育基地,把税法宣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市工商部门将全市18所学校确定为“12315”校园维权联络点。2005年,银川市团委等部门还确立了宁夏女子监狱、永宁县司法局等7家单位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不仅向青少年提供法律知识讲座,同时还承担起青少年心理健康训练以及失足青少年群体的帮教工作。公安、工商、文化、食品卫生等部门联手出击,加强对校园周边秩序的专项整治,取缔了校园周边的不良网吧、不良出版物、不良音像制品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食摊点、非法商业网点。
为流动人口撑起法律晴空
兴庆区前进街办事处在华林社区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之家”,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讲授法律知识;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律师事务所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在辖区街道、乡镇成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站,对外来务工人员因劳动争议提起的仲裁、诉讼案件,及时给予法律支持和援助。
近年来,随着银川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每年外来流动人员达15万左右。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为银川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力量,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状况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川市的对外窗口形象。据此,银川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专门下发文件,采取法制宣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与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对相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把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对外来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环节之中,形成了对外来流动人员法制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
有关部门还主动与出租房主签订治安责任书,对外来流动人员逐一登记造册,实行旅店式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出租房主大会,对流动人员进行多种形式法律法规宣传。同时,对流动人员集中的地方,开展了“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工地”、“送法进市场”、“送法进企矿”等活动,把法律知识直接送到外来人员身边。银川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司法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实际,将宪法、刑法、民法、劳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十几个法律法规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筛选,编印了《外来人口普法常识手册》。市劳动部门则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集中开展清欠活动,仅2004年就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2181.66万元,涉及农民工21736人。
“四讲四做到”企业普法针对性强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构成复杂,流动性大,一直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弱项之一。
“四五”普法期间,银川市有针对性地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中提出了“讲法律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经营;讲道德意识,做到倡导诚信、奉献社会;讲文明经商,做到规范经营、严守承诺;讲公平竞争,做到遵规守矩、树立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指导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班、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考试等,侧重安全生产法、合同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守法经营的意识。“四五”普法期间,市工商局、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先后对3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普法考试。
针对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违规施工,影响城市环境的情况,2004年5月,市环保局举办了建筑施工环境建设与管理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110家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集中进行有关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施工的意识。市建设局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与企业相关考核相结合,自2004年以来建立了企业信用档案,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是否有违法违规情况和受到的处罚等情况记入信用手册,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市司法局的“12348”、市工商局的“12315”、国税局的“12366”、环保局的“12369”、督办局的“12345”、文化局的“12318”等法律服务热线电话、投诉电话、督查电话和值班电话等,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市民便捷获得法律服务,投诉、举报违法违规行为,普及法律知识的固定阵地。
“法雨”润湖城治市法为先
为充分利用首府城市拥有的地方立法权这一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四五”普法期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起草、审查、修订地方性法规36部。市政府制定政府规章45部、规范性文件达数百件。这些法规、规章涉及工业、农业、食品、卫生、劳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在全国率先制定的《银川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条例》一经出台,就在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产生了良好的监督效果。银川市检察院依据《条例》对全市38个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向其中9个单位发出了《检察建议书》。
以前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从立项开始,要经过计划、规划、土地等程序到建设工程许可证发放需要235个工作日,涉及24个部门65个环节。2002年2月,市政府组建成立了政务大厅,构建起行政许可审批、督办督查、信息服务以及与许可审批相关的延伸服务4大平台。全市27个部门在政务大厅设立窗口,257项行政许可事项、20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受理、办理。目前,政务大厅累计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2.3万件,按时办结率达99.8%%,且大部分许可、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都被压缩在5个工作日之内,联合审批承诺时限缩短为28个工作日11个环节。
“四五”普法适逢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市政府对全市42个行政执法部门上报的行政许可事项和现行有效的全部政府规章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经清理保留了305项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了92项行政许可事项,并对26个市级行政机关实施的259项行政许可事项,政务大厅全部面向社会公开,确保行政许可审批行为公开、公平、透明、高效。
普法大工程全市齐联动
多头执法、职权重复交叉、执法队伍力量分散、效率不高等是困扰城市综合管理的主要问题。银川市率先在全区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绿化、环境保护、工商、房产、水务、公安交通、市政设施9个方面的法律法规集中行使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自2004年8月,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以来,综合执法部门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2万余平方米,清理各类乱贴乱画11万余条,清理违章广告条幅3200余件,处理因歌舞厅、酒吧产生的噪音扰民案件180多起,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
在创建“依法治理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中,以“一块法制宣传栏、一套法律书籍、一堂法制课、一支法制宣传队伍”建设为基础的“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乡村”活动,形成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110”联动、“148”咨询等多项职能集于一体的“一门式”服务。目前,全市已有85%%以上的行政村、90%%的社区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及依法治理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广大村民和居民形成了遇事找法律,解决问题靠法律,经济民事交往中订合同、办公证、请律师的办事理念。
在基层依法治理活动中,兴庆区政府还投资110万元,成立了治安巡防队伍,建立了治安巡防监控责任机制、信访及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由派出所、街道司法所、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的警司联调办公室,对群众纠纷共同咨询、分析、交流,属于公安机关处理的,交到派出所;不属于公安机关处理的,由调解员进行调解,对当场不能调解的,告知当事人到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使群众纠纷最大限度地化解在基层。
通过“四五”全民普法、“严打”整治斗争及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开展,银川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走低,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86%%,对行业普法依法治理整治效果的满意率达86%%。
2005年,社会抽样调查显示,银川市“四五”普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和银川市地方性法规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广大市民的法律素质逐步增强,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企业经营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全市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