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排行榜北京跌10位
房价、交通、环境问题拖了后腿
本报讯 (记者郭爱娣)在昨天举办的中国城市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揭晓“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北京排名退居至第14位。 而去年该排名中北京位居第4。从得分位次看,北京在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在全国仅居200多位,在房价、交通、环境方面,市民满意度最低,拖了整个排名的后腿。同时,“生命健康”北京得分则居全国之首,也就是说北京的人均预期寿命全国最高。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介绍,课题组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从主观、客观两大方面对衣、食、住、行等12个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评比,二者各占50%。其中,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主要指政府为居住者提供的生活所需的设施、环境、服务等的客观状况,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主观方面主要是城市居住者对其自身生活状况以及所在城市的主观看法,主要依靠网络公众调查。
在今年的排名中,深圳、青岛、杭州名列前三,其余进入前10的依次是宁波、上海、无锡、烟台、苏州、东莞和大连。
■排名释疑
北京排名缘何大幅下降
记者:北京由去年排名第4到今年的第14,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滑?
连玉明:导致城市排名变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入围城市增加为全部地级以上城市,而去年只有100个城市;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次评价中增大了网络公共调查的力度,很多城市因为在某些方面表现不理想而使其主观得分被降低,从而影响了排序结果。比如北京,客观部分得分位居全国第4,而主观部分的得分排名第27位,因此总得分被拉低。
记者:为何北京“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两项指标在全国只排到225名和258名?
连玉明:这是因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业保险较为发达且国有企业比重相对比东北地区一些城市低,因此其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治安管理和交通治理的难度,导致事故频发,这些都成了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记者:怎样看待这份排行榜的科学性?
连玉明:这份报告我们是本着去伪存真的态度来完成的,它是合理的,也是基本可靠的。比如,今年的网络调查就比去年更广泛也更具体,共设计了15个问题,如“在这个城市您或您的朋友是否有过被歧视的经历”等。这些问题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被调查者对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排名,我们的目的是想倡导一种社会导向。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是GDP,而是居民的生活质量。
■专家点评
网络调查有局限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洪大用教授说,以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城市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好且有意义的尝试,国外也有这样操作的例子,但是主观、客观指标对于总分的权重各占50%还是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同时,网络调查并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方法,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网,上网参加评选的人也不一定有代表性,这要看具体的调查样本的情况。既然要作一个整体排名报告,就应该努力做到科学,如果评比过程和程序不能保证相对科学性,那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