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9月21日电
记者孝金波报道:昨天,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带队的“文物保护世纪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宣传大行动”考察团来到武汉,在东湖畔的桂花香中,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永平一行进行了首场座谈会交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通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提高正常蓄水位(从156米提高到170米),增加库容从而实现向华北地区调水的工程。淹没影响涉及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淹没及影响人口11.63万。从已经发现和发掘的一系列文化遗存来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价值高。这里有距今100万年左右,继“北京人”之后,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且最完整的两颗古人类头骨化石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有规模庞大的东周至明代的北泰山庙墓地;有目前发现的唐代京畿之外唯一的一处皇室家族墓地——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李泰的家族墓地;有我国明代除北京紫禁城之外国家兴建的特大型建筑工程——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据介绍,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抢救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国家依法行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实践,而这样的一个文物发掘成果密集地区,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之际,先行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工作十分必要。
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说,目前该局除了对北泰山庙墓群、牛场墓群、辽瓦店子遗址等第一批控制性项目按拟定计划继续开展抢救工作外,还垫支抢救性发掘了一批高程低、工作任务大可能影响工程进度、面临被盗威胁的重要遗址和墓地,以及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在该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郧县乔家院墓地、梅子园遗址等,取得的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但是为了能够实现2010年前向北京输水,留给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发掘抢救的时间十分有限,而规划和文物保护经费至今仍没有最终审批和确定,到目前为止,正式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尚未进行,大量工作无法系统和大规模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