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社区:免费饭桌难维持
苏州市早在1982年就进入老龄化地区,二十多年过去了,该市的老年人早已翻了一番,其中又有半数以上属于“空巢”家庭。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地方政府创办了免费小饭桌,民营资本也在政策鼓励下相继进入养老市场,但如今参与各方都面临着种种巨大的压力——养老,怎一个难字了得!公益事业在甜蜜中也透出了一丝酸楚。
苏州市沧浪区双塔街道“乐龄餐会”今年4月份在苏州率先推出老人免费小饭桌。试行了五个月后,记者了解到,免费小饭桌已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资金保障成了问题。
“乐龄”,顾名思义就是快乐的年龄。起因是在构建幸福社区的进程中,沧浪区双塔街道发现,辖区一些空巢老人生活孤独寂寞,其中部分老人由于平时缺乏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而变得寡言少语。于是双塔街道从扶贫资金之中抽出一部分款项,成立一个邻里情“乐龄餐会”。据介绍,“乐龄餐会”就是每天由街道集中准备好饭菜,然后由义工老费骑着餐车分送到锦帆路、定慧寺巷、百步街和滚绣坊四个就餐点。昨天记者来到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百步街社区每天中午为周边3个社区的一些老人提供午饭。目前有12名老人中午在此吃饭,每天午饭是一大荤一小荤一蔬菜,社区每天都更换菜的种类。58岁的低保户老人张永康告诉记者,他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吃得这么好了,而且还能与同年龄段的老人们交流,吃完了可以读报、看看电视,真是太好了。79岁吴杏英阿婆,她两个儿女都是精神残疾人,长期住院,平时只有她一人在家。由于老太太年岁大了,一日三餐均是随便应付,烧好了一锅饭要吃一个星期,并且很少吃荤菜。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她来到“乐龄餐会”吃中饭。菜式天天翻新,老人很开心。
然而,在给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双塔街道以及下面的社区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为为老人提供的午餐全是免费的,伙食费全由当地政府承担。由于要照顾的老人太多,双塔街道只好将老人分几个组,分批轮流享受免费午餐。双塔街道目前已经有30名老人在社区就餐点吃免费午餐,估计每年街道用于“乐龄餐会”的扶贫基金将超过5万元,而这对像苏州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街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老人:寂寞孤独难快乐
周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他们夫妇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一直生活在虎丘街道,老两口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目前两位老人自己过日子。几年前,周大爷的老伴患了脑血栓,从那时起就长年卧床,而他自己也因患有关节炎、高血压等病症,行动不便。由于老人退休工资不是很高,养老问题也就摆在眼前。周大爷说,自从他要求子女开始赡养他们后,3个子女经过多天商量达成协议:轮流赡养两位老人,3个月一轮换。养老的经济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由于子女们平时忙于工作,每天呆在家里的还是只有他们老两口,两位老人依然感觉生活很寂寞。
杜德信老人是2002年从上海迁来的。这位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为了给儿子提供一套房子,就将自己原来在上海的住房卖了。给儿子买了房子后,他自己在苏州吴中区以儿子的名义买了一套房子,于是他从上海来到苏州养老。但是时间一长,他就感到了空虚,家里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老杜告诉记者,他已经害怕回家了,感觉回到家里就像在关禁闭一样。为了打发时间,每天清晨4点多钟,他就起床出去锻炼,等到10点左右再回家。简单吃完中饭稍微休息一下,他又出去溜达,与别的老人下棋打牌,直到天黑玩友都散了,他才回家。
苏州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其空巢老人家庭所占比例居全国前列。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年底苏州老年人已增加到107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到2020年苏州的老年人将超过200万,老龄化程度将超过20%。在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当这些家庭的老人需要照料时,他们的子女既要工作又要抚育自己的孩子,往往就很难顾及。据2003年金阊区的抽样调查:该区近4万名老年人中,属于“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已达47%左右。
子女:工作家庭难兼顾
当老人自己感到生活寂寞孤独时,作为子女其实也并不轻松。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赋予了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人们都在为生计而忙碌。中青年人陷入了角色困境,要同时扮演好成功人士、合格父母和孝顺子女的角色往往勉为其难。身为工薪族的中青年人经济状况多数不理想,供养老人有一定困难,无法购买市场上提供的有偿服务,承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甚至影响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正常的生活开支;而成功人士的家庭养老情况也不乐观,子女们常常是工作太忙照料不了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所有做子女的普遍感受。
家住竹辉路的吴女士每天5点钟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位于盘门的父母住处去看一下,然后再回家做饭。她告诉记者,父母两人的身体不好,父亲得了中风一直卧床不起。为了照顾好父母,她想将父母接到自己的家中,但是固执的老人坚持要自己生活。于是她只好每天大清早就起来去菜场买菜送给他们,然后晚上再过去看看父母还需要什么。等到夜里10点左右,她还要打个电话给父母,确信他们没事了,这样她才放心。她说,她这样很辛苦,每天活得都非常累,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与吴女士相比,开职业介绍所的李建国负担更加沉重,今年33岁的李建国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健在,加上爱人的父母,他们两人要赡养6个老人,其中他们的爷爷今年已经91岁了。由于忙于工作,两人实在没有时间照顾爷爷奶奶,而自己父母的年龄也都接近70岁了,于是他们只好将耳聋眼花的爷爷奶奶送到老年公寓,每个星期抽空去看一次。但是养老的经济负担让他们感觉有点吃不消。
公寓:困难成堆难盈利
今年3月17日,苏州市金阊区首家股份制民营经济投资的养老机构——金阊区“太阳城”老年公寓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然而半年过去了,该老年公寓的院长陶嘉禄和另外5位投资合伙人再也没有当初的自信和激情,因为半年下来他们不仅月月亏损,入住老人很难伺候,而且大量繁杂工作也让他们苦水一大堆。
据了解,“太阳城”老年公寓现设有床位160张,室内设备比较完备并备有免费接送老人的专车。按照陶嘉禄最初设想,只要能入住70多人,他们就可以保本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0来个老人入住。
让陶嘉禄更为丧失激情的是,在日常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觉到伺候老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老人忌口很多,饭菜很难做是最为常见的。有些性情孤僻的老人动不动就发火,找护理员的茬,有位老人夜里甚至每隔10来分钟就拉警铃找护理员。其中有一位老人要老年公寓每天早晨给他提供8瓶开水,他要用开水冲马桶,弄得他们哭笑不得。据了解,目前他们所收的老年人中有一半左右是患有中风和老年痴呆的。
另外,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很多优惠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据了解,目前苏州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大约接近200所,其中民营的养老机构日子大多不是很好过。
对策:养老服务专业化
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俞解民介绍说,给老人提供服务,让老人吃好、穿暖,生活得快乐的确是件很难的事,这需要从事养老行业的工作者和老人的子女仔细琢磨。老年人群体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由于体弱多病,普遍忌口多,对饮食品种的选择比较挑剔,每位老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可谓众口难调,出现一些老人对饭食不满意的情况实属正常。另外,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也有差异,一些老人因为退休金不高,儿女负担较重,往往会表现得比较节省。因此这就需要养老行业的工作人员仔细琢磨老人的特点,给他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护理。
为适应老龄化形势的需要,苏州市从去年的8月起,在市区平江、沧浪和金阊等三个老城区试点开展了“老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以社区低龄健康老年人为主体,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被服务对象为老城区内有苏州市户籍、在社区居住、无子女或子女不在本市居住、居家养老需要帮助的“空巢”、独居的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志愿者服务以对“空巢”、独居的高龄老人提供精神关爱为主,根据志愿者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的具体状况,因人而定。老人在享用免费午餐。
义工送餐。
撰稿 胡林 毕荣 彭昊 成志
图片 毕荣 成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