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咖啡名言,让人感到文学家的浪漫,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则真实再现了著名科学家、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的袁隆平老人的科学品格。
昨日(20日),在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袁隆平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他的科学道德观和梦想。
科学动力: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昨日,精神矍铄的袁隆平一大早就来到普瑞温泉酒店。看着有些公民道德论坛代表站在凳子上照集体照,细心的他担忧地说:“大家要小心一点,小心摔倒。”袁隆平向记者解释说:“以前我看到照集体照时有人摔倒,摔下来是很痛的。”简单几句话,让大家看到了老人的爱心。
“忙呀!前天在沈阳,昨天在怀化,今天就来这了。其实,讲道德我是外行,但可以将我这几十年来搞杂交水稻科研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说起公民道德,袁隆平有点“担心”,担心自己是个外行。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认为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时,我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
“于是我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科学之路: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
“杂交优势现象的发现,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袁隆平说。
他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结果确证了水稻与异化授粉作物一样,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推翻以前科学权威的结论。从此他坚定了信心,这样三系杂交水稻研究、两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水稻研究相继取得成功,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也就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此取得了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袁隆平用他自身的经历讲述了搞科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本来就是一个苦活累活,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我和我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工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我们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坚持下田坎。
我们搞物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我培养灵感有5个字,那就是“知识加汗水”。科研的艰辛,科学精神的内涵,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感触最深。我理解这种艰辛。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很好磨练。
科学理想:“水稻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袁隆平说,我现在有点小小的名,就不自由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开玩笑,说我在填表时,应该在爱好一栏上填“自由”,在特长一栏填“散漫”。我现在得到的荣誉太多,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什么“国家特等发明奖”等等都来了,还有人说我是“杂交水稻之父”,这个我是不敢当的。我是这样想的:越是出名越要谦虚谨慎,越不能翘尾巴,越要谨慎地做人,夹着尾巴做人,不能翘辫子。
袁隆平的辛勤付出,有了很好回报。“我现在确实有钱了。科研经费很多。我个人来讲根本用不完,我穿的衣服最贵的也只800块钱一套,反正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也就算了。”
“我设了一个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奖,大概有500多万,我们只能用利息,我每两年要拿25万块钱来发奖金。科学家有了名,就更要做道德的表率和楷模。”
“我现在的年岁大了,但我身体好,一点也不服老。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梦想是:我种的杂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在稻穗下乘凉;我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要让全国人民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