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昨天,在第四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之际,团市委、上海红十字会共同发起的“2010,十万爱心托起生命的希望工程”座谈会召开,为力争在2010年之前建成上海十万人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目标,与会青年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团市委副书记李跃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记者 蔡玲玲)
今年以来7000志愿者报名入库
据悉,目前世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1000万人份,美国是500万份,大陆是40万份,台湾是26万份。而上海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建成10万人份的造血干细胞的资料库。为了这个目标,从2001年开始,团市委、市红十字会正式合作,共同推出了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行动。
五年来,在团市委、红十字会以及各级团组织的组织号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毅然捋袖,为了把生命的希望带给从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一开始我听说捐献骨髓是要用骨针抽骨髓,而且一段时间内会影响工作。”来自上海市公安局的钟岳袒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是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让他明白了骨髓捐献其实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类似于成分鲜血。于是,当时作为一名团干部的他组织号召了所在大队的学员一起参加了捐献。从误解、疑惑,到接纳和行动,青年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上海的爱心篇章,实践了作为一个优秀公民的道德责任。
还记得第一次在报名点前上百份报名表被一抢而空的情景,还记得青年们的积极热情让团干部“失去”了第一批捐献的机会,还记得第一次采用网上号召手段吸引了几百社会青年的感动……昨天,来自大众交通、机场集团、金山团委、高校、金融的团干部们深情地回忆起了团员青年们的爱心义举。
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海干细胞库的入库人数每年都稳定增长。五年来,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有63092名,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手术完成87例。今年以来,已有7000多名青年志愿者报名入库,“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曙光闪耀。
半个月之内三次成功捐献
9月5日,来自松江人民医院的护士马小燕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9月7日,来自芷江西路地段医院的医生朱英华也把生的希望带给了一名白血病患者;9月12日,来自华师大教育管理学院的学生潘逸峰成为全市第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短短半个月内,连续三名青年的成功捐献让大家感到振奋。
半个月时间有三对成功捐献,这样的记录在本市是前所未有的。“是因为资料库的逐渐庞大才大大地增加了配型成功率,等到达到10万人份入库后,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团市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昨天,刚刚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华师大学生潘逸峰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刚出院不久的他身体状态良好,已经恢复了上课。说起自己的捐献经历还真是巧合,作为班长的小潘是在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灵光闪现瞄准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的,为了说服同学,他取得家人支持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他号召下,最后全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报名参加了血检。所以,配型成功后,小潘在同学的簇拥下在华山医院完成了干细胞采集。
作为第19名成功捐献的大学生,小潘代表了成功捐献人数最高的一个群体。据介绍,在成功捐献者中,医疗系统的捐献者10名,公安系统捐献者9名,位列三甲。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45岁。
让公益成为一种青年时尚
10年前,全国第一例非血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进行,如今当初那位11岁的小男孩已经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二男生。而当初的捐献者孙伟也健康地生活着。当这个故事在座谈会上被讲起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感动不已。
从一开始的大规模组织发动、集体采样血检,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动采样血检,我们不难发现,公益已经成为一种青年时尚。成立7年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也凝聚了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有自己的宣讲团,走下社区和基层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生命的希望工程”。
记者了解到,原来本市只有成都北路献血屋一个定点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室,目前已经发展了包括血液中心、闵行七宝献血屋和梅陇献血屋四家采集室。今天,虹口区又要新增设一家采集室,可以方便更多志愿者进行捐献。
记者了解到,有些采集室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进行血样采集入库。目前,个人进行血检的比例已经占到总体血检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自发捐献的青年越来越多。”市红十字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
为了早日达到2010年实现10万人入库的目标,本市将加大宣传动员的力度。在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文广集团旗下的两个热门节目组———“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都将参加本周六举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集中行动活动。“让时尚偶像带领青年投入公益活动,让公益成为青年时尚。”来自文广的青年代表表示。
链接
爱心书籍《那一天》
记录下每一个动人故事
本报讯(记者蔡玲玲)昨天,一本凝聚了申城青年的爱心风采的书籍《那一天》与青年代表见面了。这本书中,记录了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当初的动人故事和美丽心情。
故事一:10年里于井子已经无偿献血了七次,1999年又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库。2002年,他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与一位同样是白衣天使的福州患者配对成功。
“只有捐献造血干细胞才是对血液病人最直接、最大限度的帮助。”这位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义举的女子说,“看到患者好了,我就很开心!”
故事二:2005年的7月10日,包含着上海人民情谊的150毫升造血干细胞传递到香港,这是上海首例向境外捐献造血干细胞,它的供者叫梁灏,一位才到上海工作三年的“新上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