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农民工改称“新市民” 待遇平等比改称更重要
“农民工”这个名词在沈阳将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称呼。
昨日,沈阳市总工会召开“农民工维权日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透露,沈阳将在9月25日授予10名农民工“沈阳市十佳新市民”荣誉称号,并授予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这标志着社会对农民工为沈阳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认可。”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张金城表示。
新称谓增强农民工认同感
张金城表示,将农民工界定为“市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将进一步增强其认同感,尽快与城市融为一体。
据介绍,“9·25”维权日18时30分,“农民工·新市民,我的兄弟姐妹”大型晚会将拉开帷幕,晚会上将表彰“沈阳市十佳新市民”,并当场救助困难农民工。
务工者:需要实在的平等
“我在沈阳已经干了7年的力工,老婆孩子都已经带到沈阳好几年了,每次听人家叫我‘农民工’,心里就不得劲儿。”辽阳来沈务工人员李庆河告诉记者,“叫‘新市民’好啊,让咱觉得自己也是城里人。”
从事建筑器材销售的杨平则认为,称呼为“新市民”还是和市民不一样,不如干脆叫市民好。
“称呼倒不是重要的,”葫芦岛来沈务工已经5年的张倩说,“不管叫啥,城里人能够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我们也能享受到,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平等的感觉。”
待遇平等比改称呼更重要
“将‘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体现出政府对农民工的关爱。”沈阳市人大代表冯有为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户籍藩篱,这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思路上,有名无实不行”。
冯有为表示,对农民工的关爱还应该体现在待遇上,沈阳城市市民的权益,农民工也应该享有,即使不能立刻全部享有,也应该大部分享有。当然,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应制定一定标准,至少需要一个居住时间的限制。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杨海峰 实习记者 于淼采写
■短评
沈阳正拿出城市的诚意
近来,各地将农民工称作“新市民”力图消除身份歧视的城市不在少数,比如无锡、长春、西安等等。应该说,在农民工并不具备城市户口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将农民工群体表述为“新市民”,是一种进步,也是将农民工纳入市民行列的第一步。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之间“有保障”与“无保障”的强烈反差,不是仅仅出台几个改名换姓的文件就能消除。
只有为“新市民”实实在在地做些“有保障”的事,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诚意和温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换汤不换药的操作。
从相继出台的“建筑业农民工要按月发工资”、“个体工商户要给打工者缴工伤保险”等政策,我们看到了制度化保障平台的建立;现在,从为农民工开设维权热线、设立医疗站、免费看电影等具体的动作,我们看到了政策和制度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关爱。
沈阳,正在拿出自己的诚意,作出自己的努力。文/李子平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