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四五条胡同有个弯儿,弯儿里有个四合院。推开院门,灰色“福”字影壁映入眼帘。“欢迎,欢迎。”院主人石效武先生迎了出来。
院里,君子兰郁郁葱葱,月季开得正旺。大鱼缸里小鱼游得欢,小花猫正扑蝴蝶,住这儿的朱大妈每天都要抖抖空竹,踢踢毽子,小院儿一派生机,其乐融融。
可一年前,这儿却是另番情景:23口人、三大家子挤在院儿里,私搭乱建的厨房、储物间占满整个小院。“过道也就自行车把宽,更别说种花养鱼了。”石先生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古都风貌的保护力度,东城的社区里上上下下也动起来了。
今年初,东四地区,从头条到九条,胡同风情恢复得愈来愈浓:念珠纹、牡丹……这些盘踞在四合院门楼上的砖雕被清了出来,一下子找回了老北京的味儿;青灰色的院墙,朱红色的大门、金色的门环,外加老门墩,古意盎然;沿街窗户装上了传统样式的护栏,就连雨搭也做成瓦檐状,给胡同提了神儿。
胡同变了样,院里两户人家陆续搬了出去,再看看自家院,石先生坐不住了。自己掏钱,重修四合院的念头蹦了出来。
万事开头难,设计成了第一道槛儿。“老街坊都赶来出主意,帮着回忆过去的老景儿。”石先生指着影壁说,“隔壁有个近似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过去‘取经’。人家一点点地指点我,四角上的浮雕应是蝙蝠,福字要有菱形衬着……”
四合院要有味道,关键是选材,石先生在这方面可没少费心。那古朴的方形石门墩就折腾他跑了近半个月,古玩城、十里河建材城……最终才淘换来。院子修好了,老街坊都来串门子。最近,四合院还迎来了一批外宾。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小伙子,进了院就拿出相机一通猛拍。梁上的彩绘、院里种的朝天椒,就连地上墁的青砖都看得津津有味。临走时,他们不住的说:“小院太美了,北京太美了!”
“看着老院从大杂院变成四合院,人见人夸,我越来越觉得,自个儿掏上几万块修这院,值!”石先生自豪地说。RJ207
图为戗檐上的砖雕图案。 本报记者 孙戉摄RJ1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