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鸿海打造成一头巨兽
鸿海这家公司给产业界的印象也和郭台铭一样,霸气而令人佩服,但绝不是什么“和蔼可亲”。 特别是近年来,郭台铭在率领鸿海拿下全球EMS厂商的王座后,亟欲将“制造业的鸿海”转型成“高科技的鸿海”,而在转型过程中,鸿海与台湾另一家以PC主机板起家、现也跨入科技自有品牌产品领域的华硕(ASUS)间的竞争话题与蜚短流长也屡见不鲜。
在有些真实性待考的内幕消息中,郭台铭和华硕各自花了许多心力研究对手策略,在郭台铭的办公室里贴满了华硕的剪报,而华硕也成立了专责小组负责研究鸿海的策略。在大中华的IT硬件制造业内,鸿海和华硕各自用并购或削价的手段稳固或扩大地盘,之前鸿海公司曾想插足华硕的主机板市场,但华硕用上了各种计策暂时阻止了鸿海的野心。这场争战一直到现在都仍未分胜负,而在郭台铭眼里,他的比喻也反映了他与鸿海事业帝国的霸王性格,他认为未来“鸿海”与“非鸿海”的竞争会愈趋激烈。
是的。“鸿海”与“非鸿海”。郭台铭认为他有能力吃下更大市场版图时,绝不会因时间或成本各种理由而耽搁片刻。他也不会去管什么“不与客户抢单”或从事“共守底价”这类看似“商道”的行规。
另一方面,面对需要大资本投注的IT制造产业,郭台铭的鸿海却只有一年一次的股东说明会,从来不举办企业每季例行的法人说明会;就像郭台铭本人和媒体间的互动模式一样:鸿海的获利、配股及股东红利不差,但绝不是一家可以让人感觉信息十分透明易近、与大型投资机构保持良好互动的企业。
这也难怪过去鸿海的EMS厂主要对手伟创力执行长马克斯(Michael
Marks)曾公开批评鸿海的财报编制“相当积极”,大意是指鸿海的财务报表在盈亏数字上过于美化处理。
在台湾出版的第一本最完整描述郭台铭与鸿海的书籍《虎与狐》中,有一篇来自现为花旗环球证券亚太区下游硬件制造产业首席分析师杨应超的推荐文,这篇文章真正更深刻地以一位外资法人分析师的心情,写出了对鸿海这家公司的观感:
……研究从来不召开法人说明会的鸿海,是我担任分析师这几年来,最特别、也最具挑战性的经验。因为从韩国到台湾,从新加坡到中国,鸿海是最不透明的公司。
……下游客户怕它,怕它随时逆向整合;上游供货商恨它,恨它把价钱压得只有一口气的喘息空间;它的竞争对手就更不用说了。不能否认,几乎产业界各大小公司都不喜欢鸿海,但是鸿海偏偏能在愈是逆境中走得愈稳。
我对鸿海有个建议是,鸿海未来要更好,一定要多和外界沟通、多交朋友。虽然在商言商,鸿海证明了只要有实力,能提供价值给客户,不怕生意不来。
从杨应超的话来看,郭台铭的鸿海反映了独行、不顾外界印象与评价、也不开放信息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讨厌毕竟不是件好事。
如果了解另一个有关鸿海的特色,那么对富士康大举动用法律手段对付记者这样的举动,也许就会不以为奇。
鸿海已是台湾每年在美国申请IP(知识产权)专利数最多的企业,平均每天就有一点多个IP专利出笼,所以千万不要被郭台铭的传统企业主作风给误导,他做的不折不扣是高科技业,虽然他的事业还没有直接对应消费者的产品名字。
申请这么多的IP专利,代表的也是郭台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而在高度创新导向的IT业中,IP不只是手段、象征,还可以用来收费、防阻对手,而实践这些手段的载体是法律。郭台铭在鸿海也组织了规模可观的法务团体,过去曾代表鸿海向欧洲一家公司提起零件诉讼的知识产权律师就指出,鸿海是他遇过所有台湾以代工起家厂商中,对知识产权研究最为透彻的公司。
而这就是既像旧权威老板又经营着高科技业(而且还把它经营成一只巨兽)的郭台铭。
他是台湾一代人的缩影
虽然郭台铭的成就与他和他公司不时带起争议的语言行动,让人对他是敬畏有加,但某个方面,郭台铭部分已被公开的个人过往,其实又让台湾社会觉得他是某个时代人物的缩影,他身上则反映了台湾经济加速成长时期的实业家身影。
郭台铭自己也曾表示过,“3字头”(约指台湾1940年代出生的那辈人)是台湾经济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这一代人见证、带领了台湾的转型成长,又亲身吃过苦。而对台湾社会更深刻的观感是,他大不同于早年就在台湾拥有高学历和更多成功机会的同一辈企业家,他的经历就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平民的创富故事。
在一次科技论坛上,一位商学院的教授提及未来台湾科技业时建言指出,台湾科技业工作者或许应该多和人文或艺术元素交流;而向来以质朴为自我论调也常宣扬质朴价值的郭台铭,毫不掩饰对这位教授观点的排斥,也引来全场哄堂大笑。他说,人文有很多种,像他郭台铭就不适合什么高等气质的人文,如果今天林百里(台湾另一位知名的IT界企业家,喜欢收藏名画,也喜欢与艺术圈名人交游)来就多一点人文了……
就像古今中外几乎白手起家而致富的商贾,总是特别引起情感的共鸣或群体的记忆,台湾人会共同记得的是卖米王永庆的勤俭、跑海郭台铭的自律与眼光。对这块土地来说,郭台铭的真正行事风格、策略判断或许有争议,但他给台湾的一种形象位置已经非常深固了。特别是在现在大幅仰仗IT电子业创造出口汇差的台湾而言。
2005年的郭台铭遇逢丧妻之恸,他结缡30年的妻子林淑如在创业期也曾为鸿海员工下厨,而关于郭林两人的婚姻也和郭台铭的奋斗岁月结合。早年林淑如几乎是在丈夫常常不在家的情况下独力持家,对当年学历与家世都不如她的郭台铭不离不弃;在林淑如因乳癌过世后,郭台铭在公开场合流下了英雄泪,也曾被披露私下大喊“老天对我不公平”。
郭台铭曾说过他人生最开心的一件事便是在忙到半夜回家时,“吃一碗她(林淑如)下的面。”2003年,郭台铭不但投资捷克,也物色了一个超过250年历史的古堡作为他的私人收藏。郭台铭向来不是以自我享受为标榜的大企业主,原来这座古堡是为了体恤陪他多年一路走来、也爱好艺术的妻子林淑如而购下,同时也可用于鸿海招待大客户到欧洲参访的招待所。郭台铭将这座古堡的名字送给了林淑如,它就叫“Serna
Castle”,而Serna就是林淑如的英文名。这么浪漫而昂贵的礼物,当时的台湾媒体说这叫郭台铭“铁汉柔情的一面”。
林淑如与郭台铭是年轻时在打工场合相识,她是台北医学院的高材生,也是有名的校花,比起来,郭台铭中国海专毕业,还算是个制造业的工厂工头,而家世也不显赫。但林淑如却愿意为了爱情,接受了白手起家的郭台铭的追求,并不顾家庭的反对嫁给郭台铭,而这么多年来也不怨不悔,鸿海成为产业一方之霸后,林淑如也没有“老板娘”的公开骄贵姿态,她在55岁就殒命,确实令许多老鸿海人也感到惋惜难过。
于是台湾媒体开始重现林淑如在世时,她从没在鸿海有过正式职位,更没有“老板娘”的视事作风,她有时还对记者代夫致歉,“对不起,我老公脾气不好。”
这样一位走过艰难,却可叹没有缘分享受下半生清福的好妻子;再配上根本不可能沾上名贵红粉情事(如果他真的一天工作十五小时、忙到连理发都没时间的话)的特立企业家人生,郭台铭的形象又在台湾社会烙印了一次。
或许郭台铭在没有交出鸿海实际经营权之前,他和他的鸿海一样还是会对局外人如记者或是局内角色如下游公司不改作风,但不论他和他的鸿海是不是被人喜欢,他的目标就是要持续、高速地成长,而且没什么人和事可以拦住他的去路。
一个社会或时代记忆需要某个人取得代表权,在台湾,郭台铭就取得了某个侧面的代表形象。有些人对他的言行反感,对他的形象不以为然,但也有一大群人,就是期待这个形象继续运转。
面对再也不可能停止的IT业极速竞争和商业媒体的信息挖掘,也许富士康或鸿海
还会为很多争议而战,但至少我们可以明白这位在台湾奠基的大企业家,为什么能享有“这就是郭台铭!”的特权,而不是仅仅骂几声“郭台铭怎么又去说这种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