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应循序渐进
□ 郑若玲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高考制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选拔了大量可造之材,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作为一项牵涉面广、社会影响重大的考试制度,高考也一直在根据社会需要以及自身弊端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到招生的组织管理和来源计划等宏观体制,小到标准化考试、考试科目、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以及无纸化考试等具体招考办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高考制度也因此一直广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每年的高考三天,各大报章、电视媒体等更是将视角聚焦于考场内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任何制度的改革都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方能在利弊得失间寻得最佳出路,这一规律已为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改革所证实。高考改革亦然。然而,由于高考已成为与广大百姓的利益密切攸关的“国考”,且其利弊在50年的运作过程中亦已十分显著,人们对待这项重大制度的改革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与急躁心态,对其存在的弊端往往抱着“欲除之而后快”的热望,却并未考虑到有些改革可能会出现比原先更大的消极后果。例如,80年代中期为纠正学生偏科现象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行了会考和新高考科目的改革,但由于高考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和强大的教学“指挥棒”作用,更由于高考的竞争实质上是社会竞争的“浓缩”,这一改革并未实现其初衷。正在试行的“3+X”改革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许多中学为提高升学率,使学生及早地与“3+X”对口,从高中一年级起便开始让学生确定“3+X”中的“X”,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的学生为了避难就易,尽量不选物理或化学等学科。这样,偏科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地存在于单个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减少考试科目也并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由于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将“X”选为“1”,而且一般都是选自己学得比较好的科目,导致有些科目考试人数相对集中,并且形成“硬碰硬”的局面,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考生的心理压力也更大。
再比如,人们在对待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失衡及其矫正也存在同样的非理性急躁心态。恢复高考20多年来,高考分数线出现的一个明显走势是,分数线在向边远落后地区倾斜的同时,也越来越严重地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倾斜。70年代末,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考分数位居全国各省前列,而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些城市的分数线却颠倒为全国各省之末。例如,2001年北京和山东的第一批文理科分数线竟分别相差达126分和119分之多。不少人对这些经济发达城市与山东、湖南等高考大省分数线的相差悬殊之现状提出质疑,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包括“两会”等高层会议代表们的激烈争论,甚至有代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的提案,认为应废除现在按地域录取新生的办法,用一至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方式。
其实,强烈的感情因素与急躁心态不仅会对改革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且会严重背离改革的初衷。众所周知,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其规模一直居各种考试之首,每年的考生达数百万之众。高考中的任何一项变革都将牵涉到数百万考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即使是一个省的改革不当,也会影响到十数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对高考这样一项具有很大难度和重大影响的考试制度,若只注意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或轻言废除之,或为改革而改革,则很可能造成部分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巨大震荡,进而危害国家安定、阻碍社会发展。例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试公平问题,而是一个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就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布局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十分复杂的问题。若简单地采取“休克疗法”,按分数在全国打通录取,那么,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高校,则很可能出现生源比例被少数几个高分省份所“瓜分”而本地生源却寥寥无几的局面;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落差又必然使外省的生源毕业后滞留在这些发达城市,难以回流到本省,从而给这些容量有限的城市就业带来不堪负担的巨大压力,进而影响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一些较落后的边远省份则很可能出现被高考录取所“遗漏”的局面,不但造成与发达地区之间更大的不平衡,而且会留下破坏祖国安定统一的严重隐患。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主要受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而高等教育布局又受制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其调整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从而决定了省市间高考分数线失衡状态的调整也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省市间高考分数线的失衡问题短期内依然会继续存在,但这种失衡一定会随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逐渐得到矫正。
高考作为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链接点,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联系最为密切的方面之一,其改革不仅是相当敏感的话题,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一方面,决策者应有“因时制宜”的强烈改革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平稳心态,对其中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进行充分论证和小范围试点,证明可行后方可全面铺开。只有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才能使高考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