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早期聚集地;深圳的外来工最早集中出现在深圳市宝安区的前身宝安县。历经20余年,全国已遍开改革开放之花,外来工也已遍布所有大小城市。关于外来工,深圳宝安昨天所经历的,也正是全国各地今天和明天所要面对的。
宝安外来工现如今的生存状态如何?这里又积累了哪些对外来工管理和为外来工服务的经验?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或许可以回答某些地方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报今天推出《让外来工享受主人待遇——深圳市宝安区关爱外来工纪实》。9月24日、25日,本报还将刊发《快乐的天空精神的家园——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工生活纪实(上)》、《在保障的阳光照耀下——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工生活纪实(下)》。
让他们享有文化权利
20岁的欧阳淑芬来自江西,4年间先是当质检员,后来当上了核检员。这个初中毕业的女孩是个有心人,她通过自学并参加内部职员的考试,然后当上了中层管理人员。
福建小伙子黄兴宝没有上过大学,但靠自学从一个普通的油墨工干到了副机长,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5年当上部门经理,10年当上总监。眼下,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正着手准备管理学方面的考试。
近日在深圳市宝安区劲嘉集团,记者听到了很多类似的外来工自学成才的故事。
“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宝安一样集聚那么多打工者。研究中国的城市化,就不能不研究宝安,就不能不研究宝安的外来人口。”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这样认为。众多企业的进驻,带来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产品则远销海内外,使宝安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而宝安也是全市最为典型的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辖区,全区270多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只有30多万。在几百万的外来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9.4年。
曾几何时,这里的企业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多只有单调的作业流水线,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有打工者说:“我怕加班,更怕下班,业余时间不知该如何打发。”早期在深圳三资企业里曾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早起床,两脚齐飞,三洋(工厂名)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久)呆下去,十(实)会死亡。”在经济走强的同时,这里曾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恶名。
“对于政府来说,文化权利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对自身文化职责的全面检讨,即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政府文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共深圳市委常委王京生说。
“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在辛苦劳作之余,拥有消费文化娱乐的权利,让他们在广场上、图书馆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文化生活的快乐!”这是宝安政府提出的目标。
早在1992年宝安建区之初,区委、区政府就作出了一个前瞻性的决定:无偿划拨建设用地建文化设施,多方面为文化设施建设筹集巨额资金。这使得宝安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一开始就以高标准、高品位的面貌出现。
几年来,宝安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加强投入,形成了以高标准、高品位为特色的区、镇(街道)、村三级网络。在区一级,率先在全市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八五”计划规定的文化设施“四个一”工程(影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文化馆);在镇(街道)、村(社区)一级,实施“一镇一广场一中心区,一村一公园一街(路)一景点”的文化形象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98%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他们还着力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常年不落幕的文化舞台。而且从1997年起就开始建设“百村书库”,到目前已基本实现“足不出户览全书”。
过去的农民、现在的外来工,他们在日新月异的新城市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深圳市宝安区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化必须由文化来领跑,让外来工享受自己应该得到的文化权利。
为他们编织细密的保护网
深圳市宝安区救助站为流浪人员介绍工作的事,近几天在深圳广为传播。9月15日,记者来到救助站,正赶上姜有华和其他3名被救助的年轻人,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去惠州一家电子厂打工。临行前,站长邢福合嘱咐他们:“如果觉得工作实在不合适,那就回来再找。”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救助站不但解决了他们的吃住问题,还为他们找到了工作。
三四天前,他们流落街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到了救助站。恰在此时,惠州一位电子厂老板来招工。救助管理站为他们理发并换洗干净了的衣服,4个小伙子精神地站在了电子厂老板的面前,老板当场拍板录用,并承诺每人每月700元底薪。
“社会编织的保护网越来越细密,对外来工真是保护到家了!”这是记者在宝安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宝安,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最早最集中的地区,为外来工服务已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宝安区区长李文龙说:“区委、区政府对外来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劳动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想方设法解决外来工的医疗看病问题;兴建更多的职工食堂,让外来工以较低的价格吃上‘放心饭’。”
在宜进利集团,记者看到21岁的技师刘磊坐在维修台前,聚精会神地在修一只机械手表。两年前,他高中毕业,从河南驻马店来到这家工厂,从生产线上的工人做起,由于表现好,几个月后厂里推荐他到培训学校学习,工资照发,每个月800元。厂里对他带薪学习的要求是,与厂里签订3年劳务合同。
“厂里的条件不错。”刘磊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他住在员工宿舍,6人一间,30多平方米;在单位餐厅吃饭,餐厅很干净,装修水平达到星级标准,负责他们饮食的是深圳一家饮食服务公司,一日三餐品种不少,花钱还不多;像感冒这样的小病,开上四五十元的处方,自己只需要付七八元就行了,其余的由医疗保险报销。
宜进利集团只是深圳市宝安区的一家普通工厂,宝安区很多企业的员工待遇和生活水平都不比这里差,甚至还要超过许多。
曾经有一句话在外来工中流传甚广:把青春献给深圳,把疾病带回家乡。在宝安,这一现象正在发生变化。外来工每月交12元(企业交8元,个人交4元)就可以享受门诊、住院等大病保险。全区建立了180家社康中心,不出社区就可以看病,今年上半年社康中心诊疗人次达191.71万人次,同期增长70.3%,每人次门诊平均费用仅41.2元。全力推动外来工社保、医保、工伤保险,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截至今年7月,全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共有139万人,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的为11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为335万人。
今年,区里给两万多家企业建立劳动电子档案,从区、街道两级财政拨出7000万元专款建立了欠薪应急专项资金,让进城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同时为劳务工追讨欠薪4亿元。
在物价昂贵的深圳,对外来工来说,吃饭是一件大事,在饭馆吃不但昂贵,而且卫生安全不放心。今年初,宝安区政府提出要让劳务工安全就餐,并把这件事列为政府本年度的十大民心工程。这一做法得到了企业的高度拥护,截至目前,已经有131.7万劳务工吃到了便宜、可口的饭菜。一元吃饱,两元三元吃好。在宝安,目前已有60.5%的工人在企业食堂解决就餐问题。
外来工的保护网是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编织的。宝安区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构建起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网络,让外来工在安居的基础上乐业,让文明城市的建设者们享受到文明城市的成果。
“在宝安,外来工也是主人。宝安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当地政府一名领导说,在宝安,进城劳务工不仅不是“低人一等”,而且处处都被“重点考虑”、“特殊照顾”。给劳务工更多的服务、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把宝安当作自己的家,这就是宝安区委宣传部倡导的“培育家园意识”。
本报深圳9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