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记引发的大事件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当“进步”与“反动”两股政治力量激烈较量之时,一些小人物也被裹挟进风口浪尖,即使小学生也不能幸免
1974年,陷入文革中的中国,学校已经开始复课,好的转机开始了。 但与此同时,“四人帮”也在加紧抢班夺权。“进步”与“反动”两股力量进入激烈交锋的时刻。
黄帅:浑身发抖的小闯将
1974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刊登了12岁小学生黄帅批判“师道尊严”的“来信和日记摘抄”,12月28日,《人民日报》受姚文元指令头版头条全文转载,还加了编者按,赞扬黄帅是“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
这下子,刚刚复课的学校又像开了锅,老师再次成了被打击对象,小学生们连夜写的大字报糊满墙,好好学习的孩子都被叫做“小绵羊”。短短几个月,仅北京地区打碎的学校玻璃就有20多万平方米。
但被捧红的黄帅,其实吓坏了。
当初,她在日记里给老师提意见,本想得到表扬,不想却被老师粗暴批评。后来她给报社写信,不过是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之间的师生矛盾,不想他们却要走了她的日记。一天,一辆吉普车,把她带到一男一女两个穿军装的人面前。他们围着她转了两圈,黄帅当时正生病,浑身发抖,男的回头对女的说:“不像个小闯将。”后来她才知道,他们是文革中的两位大红人迟群和谢静宜。
后来的日子,黄帅做过报告,老师帮她写过稿子,上过新闻简报,参加过国宴……凡是沾边的人都说黄帅是他们培养的“反潮流英雄”,有一些人还为此升了官。但在河南五七干校里的妈妈却心焦不已,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反潮流呢?
王亚卓:雪纷纷的1974
黄帅的来信被媒体抛出之后,很多人怀疑这个“典型”的真实性,北京内燃机厂的一位老工人给黄帅写信,要她“好好想想把你捧红的人都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拿小学生做文章?为什么借题发挥?”
“四人帮”为此抓狂,却不敢将此信发表搞批判。他们后来制造了“王亚卓事件”来泄愤。
王亚卓,是当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三位知青,他们用这个名字一起给黄帅写过一封信。
1974年1月14日晚,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处报道员邢卓和兵团新闻干事王文尧、电影放映员恩亚立,一起聊起各自回家的见闻,聊到学校如何被砸了个乱七八糟,“革命小将”们如何往老师椅子上抹粪,王文尧的父母和姐姐都是教员,对此尤为激愤。
“我们跟她辩论,要不,她还以为自己多正确呢。”三个青年决定给黄帅写信,义愤填膺下,他们并没想到这其中还有什么政治斗争的玄机,在这个偏远地区的平静的夜晚,他们只想告诉黄帅,“你错了”。
不久,王亚卓们收到黄帅的亲笔回信,黄帅说“我年纪小,不成熟,很多问题不明白,想和你们继续讨论。”他们觉得她态度不错,还想给她继续写信。
然而,几天后的2月11日,邢卓突然在广播里听到了《黄帅致王亚卓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说:“在革命滚滚向前的洪流中,资产阶级老爷们发出悲哀的嚎叫,挽救不了自己灭亡的命运……你的话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语言多么相似!……”
这篇署名“黄帅”的公开信,因为太过深奥,黄帅本人几乎都读不下来。
这封信曾经过“四人帮”审阅。姚文元亲笔对《人民日报》批示道:“拟同意发表黄帅驳王亚卓的公开信,这封信回答了一些责难,写得也有力,即送洪文、春桥、江青同志审批。”江青批字:“我改了标题。建议版面排得突出些,生动活泼些。妥否,请酌。”
王亚卓们的厄运来了。工作组要求三人对自己的“反动观点”作深刻检查,还说,“《人民日报》给你们留着版面,随时欢迎你们反戈一击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但王亚卓始终不肯低头认错,写那份“反戈一击”的检查。他们被关、打、饿,分别被流放,直到1977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揭穿“王亚卓事件”冤案》的文章,才被平反。
人民日报:“捂盖子”和“揭盖子”
黄帅事件的真相大白,是在文革结束1年零8个月以后。1978年6月,《人民日报》登载《揭穿一个政治骗局》一文,将四人帮如何参与黄帅事件的真相揭露出来。
据《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回忆,文革后北京新闻界有两个名词:“捂盖子”“揭盖子”。前者是把文革中犯错误的人和他们干的坏事紧紧捂住,后者是把他们死死捂住的人、事揭开。
1978年7月,《人民日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署名杨西岩。这封题为《捂盖子的是谁》的来信说:“编辑部能不能也对小学生日记事件来一个调查,使我们这些蒙在鼓里的群众能明白底细,解开心头的疙瘩呢?”
李庄下决心发表这封信,同时也作好了下岗的打算。不出所料,上面批评马上来了,指责他们犯了严重错误。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严重错误,又说不出。
这叫人怎么检讨?以空洞对空洞。李庄回电话说,在编辑工作中考虑不周,犯了处理不当的错误,今后一定注意改正。出乎他们的预料,上面再也没有追究,糊里糊涂划了句号。这次似重实轻的批评迅速传遍京城。许多电话打到报社,“祝贺你们犯了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错误”。
信的作者杨西岩,原来是北京西城区党校的负责人。他明知这样做会惹怒某些领导,却在写完信后,在办公室里给大家念了一遍,署上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寄了出去。《人民日报》登载这封群众来信后,他被下放到了粉子胡同居委会。
当事人今昔
齐鸿儒老师——就是当年第一个被黄帅批的那个小学老师,当年批改黄帅日记时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已67岁,几年前从史家胡同小学退休。齐鸿儒说,“这么多年来,有关黄帅的事情,除非不得不说,否则我一概拒绝开口。毕竟已经过去了。”
当年在“认错”后,他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但在学生中因此有了“气葫芦”或“气糊涂”之称。不过,他此后不再教语文,而是改教数学和计算机了。
黄帅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她曾和同学们一起回学校看过齐鸿儒,师生们一起到颐和园划船玩了一整天。两人见面后,都没有再提及往事。
王文尧,在黄帅公开信发表的那天,他正在家中休假。收到团里加急电报后,即赶往内蒙,一到目的地就被工作组用专车拉到团里隔离起来。此后是长达一年多的批判、劳改生活。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王文尧以优异成绩进入内蒙古大学,就读中文系。4年后,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北京国家劳动人事部工作至今。他对往事讳莫如深,不但不见记者,甚至不见老战友。
恩亚立,在“王亚卓”事件发生后,相恋数年的女友因种种压力与其分手。
粉碎“四人帮”后,恩亚立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79年,恩亚立与后来的女友一同调回北京,恩在北京中国书店供职并任经理。其妻温良贤惠,家庭生活十分和美。
邢卓,是以“王亚卓”名义写文章的执笔人。他的妹妹和黄帅同岁,听说哥哥成了“反革命”,精神受了极大刺激,突然发病昏迷不醒,住院18天就死了。母亲原本有病,受了这个刺激不久也离开人世。
1976年邢卓办理“困退”回保定,在一所中学代课,现为保定专业作家。1991年,他以一部长篇小说《雪纷纷》讲述了荒唐岁月中那段撕人肺腑的故事。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历史资料库;《李庄回忆录》《雪纷纷》邢卓自述;《北京青年报》《天安门事件始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