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志和与大熊猫在一起
蜷缩在自己凉爽舒适的“闺房”里,睡梦中的熊猫晶晶显得格外恬静,它不时地伸出舌头添添嘴唇,似乎还在回味着生日蛋糕的香甜。
晶晶有一个响亮的头衔——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刚刚度过自己一岁生日的它,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现在这里总共生活着57只大熊猫”,讲解员李睿说。
这里是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部的成华区,1988年建设完工,现在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走进基地,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生态大花园。舒缓起伏的山坡上山花烂漫,杨柳依依的天鹅湖碧波荡漾,郁郁葱葱的竹林中不时传出清脆的鸟鸣声。“大熊猫和人一样,也喜欢自由舒适的生活,我们正是通过为它们创造这样的‘仿生态兽舍’,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健康快乐成长。”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说。
晶晶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体态健康、毛色光泽,“它很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守在一旁的饲养员小声地说,生怕吵醒正睡得香甜的小家伙,“你别看它现在这么安静,这小家伙平时可调皮了,除了睡觉难得有静下来的时候。四个月大就跑去爬树,身手还挺敏捷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熊猫都像晶晶这样生性活泼,脾气又很好的”,张志和说,“它们有的脾气很火暴,时常闹情绪,比如说科比。”
科比是晶晶的爸爸,以前,它是出了名的“暴男”,常常显得很烦躁,动不动还会搞点“家庭暴力”——打自己的女朋友,“靠近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不过,这已经是科比昨天的事情了。
“我们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熊猫也需要关怀,需要温情,于是我们就跟它们多一些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它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去鼓励安慰它,它们乖巧听话的时候就及时地给予奖励。”张志和说。
经过工作人员的呵护照顾,科比已经变得温顺开朗多了。“现在,它已经变成一个‘模范男友’了,女朋友也很愿意和它待在一起。”饲养员乐呵呵地说。
与大熊猫在一起是最大的快乐
谈起大熊猫时,张志和总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个小个子四川男人有着一张像熊猫一样的可爱脸庞,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熊猫妈妈”。
1989年,刚刚24岁学兽医专业的张志和便投身研究保护和繁育熊猫工作,一干就是17年。这是一项艰苦和清贫的工作,这期间张志和有过很多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
“坦率地说,也不是没有过动摇,但我真的是太热爱大熊猫了,它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很难割舍”,张志和说,“能够和它们在一起,每天看到它们快乐健康成长,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特别是当一个个小熊猫出生时,那种强烈的幸福感更是无法形容。”
在基地,像张志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塞娜·贝可索,是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女孩,她被张志和戏称“基地的长工”。
“基地经费大半都要投入到大熊猫身上,所以员工们的收入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低的”,张志和说,“塞娜在美国一个月至少可以拿到5000美元薪水,而这里一个月只能发给她1000多元人民币,还得干着几个人的活。”
这样的生活,塞娜已经过了4年。
“为什么这么执著于这样一份工作?”塞娜的回答爽朗又直接,“没有哪种动物能像大熊猫那样美丽、神气,能激起人们强烈的保护欲望。我真的很爱它们,能够为它们做点贡献是我最大的快乐!”
令成都市民骄傲的城市品牌
基地里,大熊猫和工作人员们的幸福快乐也时时感染着来参观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专程从英国赶来的迈克已经在一旁盯着熊猫看了两个多小时了,“真的难以置信,我来之前一直以为它们被关在笼子里,现在看到它们能够这样自由自在地追逐嬉闹、攀岩爬树,觉得特别的感动和欣慰。”
9岁的雅各布这一个月里已经是第四次从美国飞来看大熊猫了。这一次来,他将自己的全部零花钱捐了出来。他希望能认养一只大熊猫。“回国以后我还要鼓励更多的小伙伴把零花钱节约下来,都捐给大熊猫。”小雅各布雄心勃勃。
成都小学生张萌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她刚刚参加完基地开展的“大熊猫家园之旅”生态保护教育项目,“我们和搞野外科研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探访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到大熊猫身边,和它们一起生活,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张萌说。这个暑假是她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
“我们开展这些项目,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其中,真正体验和大熊猫亲密接触、一起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大熊猫,增强对熊猫的保护意识”,张志和说,“现在大熊猫已经成为令成都市民骄傲的城市品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