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提起参加小麦育种研讨会的事,陈德喜有说不完的话。陈德喜忙着整理库房和种子。
退休干部陈德喜62岁开始做起了当个小麦引种育种“土专家”的梦。几年时间里,他节衣缩食,不仅引种超级国审、省审等小麦品种达22种,而且育种9万多公斤,使20多个市县近百万农民受益———
山西平阳机械厂的老党员老干部陈德喜,退休后受一篇新闻报道的启示,62岁开始做起了当个小麦引种育种“土专家”的梦。几年时间里,他节衣缩食,把自己的全部工资投入到改变家乡小麦质量和产量的引种育种试验中。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已经有近百万农民从他引进和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中受益。日前,笔者见到这位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科技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干部时,他说,为农民增收当农民,当小麦育种土专家,我的生活过得特别充实。
梦,从这里开始
今年66岁的陈德喜,1958年参加工作。1993年从山西平阳机械厂提前退休后,被襄汾县一家焦化厂聘用。在焦化厂工作期间,陈德喜就利用业余时间承包了一小块土地,搞起了小麦引种试验。但由于条件和其它因素的限制,试验没有达到什么效果。
2000年,陈德喜从《经济日报》上读了一篇题为《中国小麦生产面临战略抉择》的文章,文中提出“一边是几千亿公斤小麦压库严重,一边是小麦进口不断增加。国产小麦存在质量缺陷,迫切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农村出身的陈德喜坐不住了,虽已年过花甲,但他却大胆地做起了当个小麦育种“土专家”的梦。为改变家乡小麦质量和产量,他决心尽其所能引种育种,为农民增收出上一把力。
在老伴王海花和家人的支持下,2002年,陈德喜在家乡襄汾县承包4亩地引种,开始了较大规模小麦栽培育种试验。之后,老陈每月从厂里领回来的上千元工资及岗位津贴等,便全部贴补到引种栽培育种小麦试验中了。他还大量购买相关图书资料,不定期地外出参观学习。由于花费太多,老陈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这并没有让他后退半步,每次试验的成功和收获,哪怕是一点一滴,都让老陈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干劲。
梦,在这里成真
陈德喜如痴如迷地进行小麦引种、栽培、育种的消息,很快被相邻的农业大县新绛县三泉镇领导获悉,镇领导专程去襄汾县邀请陈德喜,并答应为老陈提供所有可以提供的便利条件,请老陈来新绛县三泉镇这片广阔的沃土上一展身手,让这里的农民真切地感受一次科技兴农的魅力,也让老陈这头倔强的老黄牛,为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一技之长,带动更多农民靠科学种植,快步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2003年8月,老陈辞去焦化厂的工作,同老伴一起风尘仆仆来到新绛县三泉镇北李村。
在新绛县和三泉镇有关领导及北李村村干部的支持下,老陈和老伴不仅有了独院住房,还有了10亩专门用来攻关的试验田,加上老陈承包的6亩土地,着实让痴心于小麦引种育种的老陈如鱼得水。当年10月,老陈自费参加了陕西杨凌全国农业高科技博览会。这次会上,老陈一心专研农业科技的精神,感动了河南天门种业有限公司老总、小麦研究专家沈天民,两人一见如故,沈总当即决定把老陈的攻关试验田作为全国10个超级小麦试点基地之一,让老陈引种“豫麦66”等9个品种在山西做试验。
2003年,陈德喜投资万余元从河南天门种业有限公司购进200公斤“超级小麦国审兰考906-4(豫麦66)”等优种,种植10亩搞试验一举成功。试验田中的小麦穗长平均达14厘米多,平均每个麦穗达90粒。经县上和镇农科站站长尚元清等技术人员连续几天的科学测产,陈德喜种植的10亩试验田亩产达到了670公斤。水浇地增产30%,旱地增产50%。比当地农民的小麦平均亩产高出一倍多。丰收的喜悦,成功的收获,不仅再次激发了老陈做大做强的激情,也为当地农民加快增收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
2004年,在三泉镇领导及镇农科站站长尚元清等人全力帮助支持下,陈德喜自费组织了由200多人参加的第一届超级小麦观摩会。观摩会上,人们不仅露出惊奇的赞叹,而且异口同声认可老陈引进的小麦确确实实是优质、优种、高产、多抗品种,非常适宜当地及整个晋南地区播种。9月份,陈德喜在新绛县三泉镇北李村建起了“新绛县兴农种业基地”,并加入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亩产650-700公斤小麦丰产攻关实施项目”小组。
2004年9月,为支持陈德喜搞好科研,北李村村党支部书记马怀柱第一个带头种植了4.5亩“超级小麦”,繁育种子3000公斤,收入近2万元。马怀柱激动地说:“我过去开个面粉加工厂,白天晚上不停点,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一茬小麦就收入几万元,种粮食比干什么都强。”马怀柱的带头成功试种,一下子调动了全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为老陈引种育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天地。
为扩大规模,让更多农民增收,陈德喜把自己繁育的1500公斤优种,全部低价供应给了北李村、南平原等地的农民,又从河南再次高价购买了435公斤优种,解决了农民的需求。镇政府帮助种植户调整土地,鼓励优种连片发展,使“超级小麦”的播种面积达到了190亩。陈德喜还与农民签订了种子回收合同,以合同的形式,保证农民繁育的优种以高于市场价3倍的价格回收。当年试种陈德喜优种小麦的农民全部喜获丰收。
为加快优质小麦推广进程,陈德喜在运城、临汾等地设立了4个示范点,实行多点布局,网络销售。为了使优种小麦得到及时的科学管理,陈德喜不仅聘请农科人员定期上门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农民合理施肥,适时“三喷”,还与镇农科站站长尚元清结为好朋友。老陈先后投资2万元购买了精播耧、精选机等先进设备,免费供农民使用。另外,陈德喜对每个购种者全部免费提供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免费咨询,免费上门指导服务,发现有霉变种子,全部退货退款,对外地购种者还给予多种优惠。
去年,陈德喜共繁育优质种子小麦190亩,推广面积达8000亩,在今年夏收中让农民增产小麦130万公斤。经新绛县农业局技术员测算,三泉镇三泉村王万和的亩产量最高,达到700公斤;该县北张镇农民在2000亩山坡地上种植老陈推广的旱地品种,竟然达到亩产400公斤,创出了历史新高。而让陈德喜最欣慰的是他自己研究开发的“1028”小麦品种,是最受当地农民欢迎和喜欢种植的小麦。
梦,从这里延续
6年来,陈德喜不仅自费多次参加了在陕西杨凌、河南开封、兰考等地举办的国际和全国超级小麦育种学术研讨会议,在结识国际、国内专家的同时,更坚定了信心。2004年至今,他自费举办了三届观摩研讨会,参会的本地和外地县、乡、村干部和农科人员及农民达1000多人。这些年,老陈省吃俭用,用近两万多元退休金和打工工资高价引种,免费让攻关农户种植,再高价回收,有人说老陈是个神经病,脑子有毛病。镇农科站站长尚元清却告诉记者:“老陈真是个难得的帮助农民致富的活雷锋。”而老陈告诉记者:“只要能普及优质超级小麦,只要农民能增收,只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质量能提高,赔钱的买卖也值得。”
老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保证小麦质量和纯度,每年种植和收获季节,他和老伴及女婿轮流亲自跟车押车护送品种小麦,以确保各个环节万无一失。外地农民来买种子当天回不去了,吃喝住他全包。甚至去年运城市盐湖区一个农民来时因走得急,带的钱不但不够买种子,而且连回家的车费也没了,老陈免费给了种子并给了这位农民回家的车费,虽然至今这位农民也没有送来种子钱和车费钱,但是老陈没有任何怨言。
今年8月底,笔者第三次前往采访陈德喜时,恰逢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陈芳琼和郑立魁两位专家从临汾慕名而来,老陈设在曲沃县的攻关试验点负责人、下岗职工赵吉有来了,帮了老陈3年却没要过老陈一分钱、没吃过老陈一顿饭、没白拿过老陈一粒种子的三泉镇镇农科站站长尚元清也来了,北李村许多农民听说来了省里的专家,像过节似的都聚集在老陈家。从他们谈笑风生的交谈中,笔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善良、朴实、厚道的老党员老干部陈德喜,实实在在为建设和谐新农村,为农民增收做出奉献后,得到的是当地农民由衷的崇敬和爱戴。
如今,陈德喜不仅引种超级国审、省审等小麦品种达22种,而且育种9万多公斤,使运城、临汾及河北的邢台等20多个市县近百万农民受益,每年仅小麦一项为农民增收多达数百万元。老陈还谢绝了众多媒体和广告公司让他作广告的请求。老陈告诉笔者:“广告做得好,不如让农民实实在在现场观摩好,一来省钱,二来真实。”
陈德喜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他却谦虚地说,我的成果是当地政府和众多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没有他们在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老陈有天大的本事,也是白费工夫。面对成果,陈德喜并不满足。这位要做一名小麦育种“土专家”的老人的奋斗目标是:走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实现亩产吨小麦,让更多的农民多种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多增收,早致富。
高新生 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