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药纷纷“失踪”谁下的黑手?
8月2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降低99种400多个规格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格,这是我国第20次大规模地降低药价。然而近日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常用的降价药在药店内买不到了。 记者随后走访省城各大医院和药店发现,不但一些降价药“人间蒸发”了,而且以前降价的一些药品改头换面后,价格反而有所上涨。
调查 医院里开不出来
此次降价药品大多为抗生素类药品,需要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因此记者首先来到省城一家医院,在该院的呼吸科,记者遇到了来看病的马女士,并陪同她一起就诊。马女士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有些发炎,拿着大夫开好的药方,一划价总计124.6元。马女士有些不可思议,“以前我扁桃体发炎,吃点乙酰螺旋霉素就好了,顶多十几块钱。”然而当记者向药房工作人员询问时,被告知没有这种药。
在国家发改委此次降价的药品目录中,乙酰螺旋霉素名列其中,原来价格每瓶为4元左右的乙酰螺旋霉素,降价后为2.6元。
刚降价的药品已经没货,那以前国家发布的降价药品是否会幸存呢?记者咨询了其中五种药品。“没有这些药,但有其他厂家的,化学成分一样。”药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后记者根据其提供的一种药品进行了对比,同样是治疗胃病的西米替丁,化学成分也相同,国家降价后每瓶100片仅4元,但这个名为“××美”的药品,每盒20片,售价却为30多元。
药店称进不下货
9月18日上午,记者先后来到省城双塔寺街、五一广场等几家药店,就此次降价药品目录中,老百姓常用的甲硝唑、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品进行随机走访,但这些药店销售的上述药品,大多只有一两种规格剂型,且并非降价的规格剂型。
“这几天老有患者拿着药品名单来买药,指定要买降价药,但我们进不到货,好多都没有了。”省城双塔寺街一个连锁药店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降价才十几天,但有些降价幅度较大的药品的确进不到货,“像磷霉素胶囊,其中一种规格从70多元钱降到19.6元,现在根本就没货。”此外,另外两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则反映,泛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品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分析 大夫要提成医院要差价患者之外没人爱
患者拿着名单却买不到降价药,要么消失,要么改头换面,换个包装反而涨价。对于这种现象,我省某大型连锁药店的总经理乔先生称,“医院‘以药养医’的状况改变不了,降价药必然会‘蒸发’。”
乔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占到药品流通市场份额的80%,而所有的零售药店、药房仅分食其余的20%,这样药品生产厂家必然会把医院销售作为主导,“此次国家降价的药品几乎都是抗生素类,这种药是医院应用最广泛的,因其又是处方药,因此医院直接决定了药品的命运。”
目前药品生产厂家的营销模式多为“提成”,即药品进医院,医院要加价,大夫要提成,此外还要打点采购、药房等多个环节。“其实同样一种药,其出厂价基本都相同,在医院卖得贵,主要就是因为层层加价。但一旦该药没有利润,医院就不会再进这种药,大夫也就不会再开这种药,转而会开那些成分相同、但没有列入降价名单的药品。”
乔先生告诉记者,为了垄断药品的价格,好多生产厂家只把销售渠道锁定为医院,“好多药品,生产厂家不向药店供货,就是为了保证医院的销售。”
药名变一变价格涨一涨百姓怎能得实惠
当记者拿着长长的降价药品目录找到乔先生时,他告诉记者,“老百姓买不到降价药,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目录。”由于目前国家发改委的降价药品目录上,只写明药品的化学成分,而不标注商品名称,因此不懂医药知识的患者,很难找到需要的药品。
“10年前,药品的名称都还非常通俗,如去痛片、胃舒平、肠炎灵等,现在药品的商品名、别名不断增加,有的药品竟有50多个商品名,因此,即便是医院按规定公布降价药明细,换成商品名,患者仍不知其真实身份,患者不识,更不会要求医生开。”乔先生说,“而医生开处方时,大多都写的是商品名,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老百姓要买到降价药,自然有一定难度。”
“一药多名”是药品市场普遍现象,乔先生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以“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例,这个药品的商品名多达十几种,舒普深、先舒、瑞普欣、铃兰欣、利君派舒、可倍等,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元不等,“简单说,药品化学成分相同,但每个生产厂家都要自己注册个商品名。”
商品名如此容易变更,也导致生产厂家在一种药品降价后,会立刻换一个其他商品名,改换包装后,以原价或更高的价格上市销售,“这就是为什么好多降价药不见了,或变相涨价的原因。”乔先生告诉记者,“不过一种新药的审批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目前虽然暂时不会出现大量降价药品消失的现象,但部分药品消失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降价药“人间蒸发”的尴尬现象,省卫生厅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管理人员表示,药价虚高的根本在于现行医疗体制,“仅仅靠降价解决不了药价虚高的问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不改变,降价很可能变成‘空降’。”
出路 综合治理改革体制
“期望从一个环节入手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非常困难。”省药监局市场监督处李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市场流通的各种品型规格的药品多达十几万种,药品价格分为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两大类,政府部门只对属于政府指导价的药品进行价格调整,目前降价药品加起来也就1000多种,而且这些药品都是列入医保目录的,非医保患者享受不到降价实惠。其余大部分的药品价格可以由企业自主制定,“如果一种药品降价幅度太大,企业自然不会生产。”
“国家药监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新药审批的监管,防止降价药改头换面,高价上市。”李处长表示,“但要让老百姓真正感觉到降价的实惠,进行综合治理、改革医疗体制才是最根本的办法。”本报记者刘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