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出生、成长、工作定于一地的人日少,由此产生的婚俗的变迁,让当代年轻人深刻感受到了“结婚疲劳”
苏小姐是东北人,丈夫金先生家在北京,两人在天津工作。在北京办了仪式之后,小夫妻俩又在天津和苏小姐的东北老家摆了婚酒,大宴亲朋。 几次往返奔波后,新鲜和喜悦早已被身心的疲惫所替代。
“洞房花烛夜”向来被认为是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之一。从古到今,结婚总是让人既兴奋又疲惫。而时间进入当代后,某些传统婚俗也许被简化,但是五花八门的婚礼和新出现的婚俗却使人们在享受幸福之余更深刻地感受着“结婚疲劳”。
游牧式婚礼
现在在中国,像苏小姐和金先生这样,结婚要跑三四个地方置办婚礼的大有人在。为了顾及家乡的父老、读书时的师生好友、工作地的领导同事,很多人都会在各自的家乡、工作的地方分别摆酒庆贺。而在读书的地方宴请同学和老师,是一个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当代社会益发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社交圈子急剧扩大的同时,人情也变得淡漠,年轻人更看重同窗共读时结下的毫无功利色彩的友谊。看重大学时同学情谊的人,往往会选择回到读书的城市再办一次婚宴。这样,很多人的婚礼变成了游牧式的,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点举行结婚仪式,时间也会绵延很久。
“我终于结完婚了!”家住山东临沂的王先生回忆起当年办完最后一桌结婚酒席时的感觉,仍感慨万千。2003年年初,王先生向交往了三年的女友求婚,女友欣然应允。两人于是开始准备婚礼。虽然王先生想一切从简,但双方父母见面、下聘礼、订婚酒,一样也没有少。之后订饭店、向亲友发邀请函、找婚庆公司等等,好不容易把几次婚礼仪式办完了,时间已经到了2004年的下半年了。
身为大学老师的赵小姐对婚事的“麻烦”也有同感:“总是要这么久的啦,不然很多事情都忙不完。光订饭店就很麻烦,年底订的饭店,可能明年9月才能排上。我有一个朋友,准备了20天就结婚了,结果累得瘦了20斤,一天一斤哪!”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对十几对年轻夫妇的采访中发现,结婚时间持续最短的也有半年,最长的则耗费了两年时间。装修房子、策划婚礼、盘点亲友,挑选日子,凡此种种,都让上班之余忙着准备婚礼的新人们如燕子衔泥般忙忙碌碌。
身心俱疲的“喜事”
游牧式的婚礼带给新人的除了奔波之苦,还有心力交瘁。当记者问及赵小姐举行婚礼时的心情时,她说:“激动还是有的,但是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还有什么人没有邀请到,仪式中还会遇到哪些状况,要准备的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好,是否还有没想到的、没照顾到的,怕有失礼之处。被这些琐事缠着,什么心情也没有了。”
“身体上的疲惫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心累。”王先生谈到结婚的种种烦累时如是说。王先生向记者坦言,结婚之前,他没有想到结个婚会这么麻烦,“太繁琐了,人情世故,账目明细,找人帮忙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琐碎的事要自己处理。就冲这个,我也再不会结第二次婚了!”
北京的李小姐对记者也倾诉了同样的烦恼:“我先在北京办了一场婚礼,包下了度假村里的一个厅,朋友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都很随意。后来到沈阳的娘家和南京的婆家又办了两次酒席,都请了司仪、办了仪式,很麻烦,远没有第一次的时候开心。”
到底哪天算结婚
结婚仪式在如今变得更加眩目、更加复杂。北京的资深婚礼司仪胡剑对记者说,他曾经为一对新人连续三天主持了中式、西式、个性化三场婚礼。胡先生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很能折腾”,热气球婚礼、海底潜水婚礼,各种形式层出不穷。
在多次婚宴的洗礼下,疲惫的新婚夫妇们不禁产生了困惑——到底哪天才算结婚的日子?是登记那天?婚礼当天?还是回到男方家里办仪式的那天?显然,游牧式的婚礼,已经让新人们忙昏了头。
“结婚经济”勃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指出,“现时期城市间人口流动性大,出现“游牧式”的婚礼很正常。办理多场婚礼,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社会消费。”
北京伊缘圆婚庆公司的副总经理常艳对高教授的说法表示赞同,她介绍说,选择常规的西式、中式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的新人都大有人在。选择个性化婚礼的占30%。普通的婚礼收费在万元左右,个性化婚礼虽然需要的设备并不见得昂贵,但是因为需要交纳策划费,简单的也要在3到5万。
中国民俗学会研究婚俗的黄涛表示,当代婚礼习俗的变化是必然的。婚俗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在一定的文化模式和生活状态下,社会大多数人对于婚礼的做法会形成新的婚俗。结婚时看似烦杂累人的迎来送往,能够加强人际交流,现在很多大公司甚至外企也都在强调这样的企业文化。黄涛说,“‘结婚疲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也是因社会、时代变化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夫妻双方亲友分散各地,辗转几个城市摆酒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张威威)(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