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己办公室的电脑前,青岛百通公司的张玉萍只是点了点鼠标,公司的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百通新苑”的施工许可就顺利地办完了。“前前后后,这个项目只办了两天,我甚至一次也没去建委的政务办理大厅。”张玉萍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轻松。
如果时光退回5年,这份轻松,张玉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那时候,这(办施工许可)是公司的大事情,一般是副总亲自跑手续,一个部门、一个处室地跑,有些大项目总经理也得亲自上阵。由于部门多、环节多,一般需要两三个月,一批半年的时候也是有的。”
从“跑断腿”到“点鼠标”,从两三个月到两天,“施工许可”办理模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只是青岛市建委建管局近几年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缩影。从2001年开始,以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为起点,市建委就开始了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的大胆尝试,全力推进一场以“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为核心的行政变革。
这一前所未有的行政“变革之旅”,正在使青岛建设系统的政务环境变得越来越透明、高效,使青岛建设市场的发展环境一天天优化,广大“用户”越来越满意。
以行政变革提升服务水平
变革,意味着要冲破几十年来形成的强大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意味着要打破旧体制下既存的部门利益的“壁垒”。
如何解开这道难题?市建委建管局创造性地将目光锁定在了政务办理模式的创新上。“转变政府职能,最根本的是要将以往的权力意识变为服务意识,要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这种转变需要一个直接的载体,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而政务办理模式,联系着市场主体和各职能部门,无论是行政审批的压缩、清理,办事效率的提升,还是服务意识的确立,在这个环节都能得到直接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决定以政务办理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推进职能的转变。”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变革政务办理模式,市建委建管局迈出的第一步是“一站式”。2001年市建委在全国建设系统第一个设立政务办理大厅,变行政事项的分散办理为集中受理,实现了“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同时,以大厅的设立为契机,市建委全面清理了当时的行政审批项目,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全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由最初的118项减至10项,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就在各地对这一模式交口称赞、纷纷率团来青“取经”的时候,2003年,市建委建管局政务办理变革再次提速,迈出了坚实的第二步——“一卡式”。这一再创全国“第一”的服务模式,针对工程报建过程中需要填报、提交大量纸制文书、表格这一现实,本着尽可能方便企业的原则,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C卡技术应用到了工程报建领域。建设单位只需持卡和少量的必备资料,即可快速便捷地完成报建。这样一来,建设单位提交的资料由原来的40多项减至20多项,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
“一卡式”的成功推行,先进技术对政务办理效率的极大提高,开阔了市建委建管局的思路,一个更为大胆的“一网式”政务办理模式开始构建。从2004年开始,他们自主研发相关软件,在全国率先尝试网上办公,力图改变政务办理的面对面的纯人工模式,使办理事项的单位和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政府部门的服务。
最初的网上办公明显加快了业务受理和审批的速度,企业办理每项业务由原来的平均跑三趟,减少为一趟,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两至三天减少为一天,甚至十几分钟,工作效能大幅提高。但是,受制于传统的签章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加盖相关单位的公章),真正意义上全过程的网上审批还不能实现。漫长的“盖章之旅”仍然是报建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以办理项目施工许可为例,需要管理部门、建设、施工、监理四方盖章至少确认十余次。相关单位只有带着公章到处跑,工程手续办到哪,公章跟着走到哪,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奔波盖章上。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方便企业,2005年6月,以国家的《电子签名法》实施为契机,市建委积极探索在工程报建中实施电子签章的可能性。在充分准备和试行的基础上,今年3月,市建管局正式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报建中实施了电子签章,在全国第一个终结了“签章之旅”,企业连一趟都不用跑了。
目前,市建委的行政审批事项已有65%实现了网上办理,在网上开通的业务实现了100%网上办理。而所有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则成为了市建委主动追逐的新目标。
以服务提升推动管理创新
2005年9月,全国建设系统第一个政务服务品牌——“建管便民e路通”在市建委建管局问世,政务服务开始进入品牌阶段,服务意识开始在干部职工中牢固地确立起来:应该提供服务的一定服务到位,可以提供服务的一定服务到底。
然而,有人会问,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强调服务会不会影响了应有的政务管理?会不会带来政府管理职能的弱化?
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恰恰相反,审批模式的变革,纠正的是以往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越位之举”,解决了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管理与服务相得益彰的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又可以使过去政府部门存在的许多管理“缺位”现象得到弥补——因为政府部门从此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不该管的一定不管、需管好的一定管好。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市建委建管局全方位地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用“标准”规范。以往工地日常管理主要是“凭经验”,出现问题后,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整改。对此,市建管局在去年3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用“标准”对施工现场的所有管理要素进行详尽的规范。建筑工人的工作条件因此改善,农民工工资拖欠迎刃而解,施工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当年5月,山东省建设厅批准该《标准》为全省行业标准,建设部也予以备案。
——用“科技”提升。现在,工地越来越多,工程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现有的监管队伍,就是一天不休息,一年下来全市的工地也平均去不了几次。”市建委有关人士说。去年8月,市建管局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了工程监管GIS数字系统,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一系统覆盖了市区主要在建工程,依托网络视频等数字手段实现了对全市在建工程的即时查询和实时监控。现在的监管人员,只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无线上网卡,就可临时建成一个工作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预控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用“信用”引导。今年3月,一套对主体市场行为进行动态评分的系统正式启用,由于得分与招投标直接挂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企业危机感由此而生,“信用”真正成为了企业市场竞争的“通行证”。中建八局青岛分公司负责人就感慨地说:“1分的加或减,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或消亡。所以,‘一分意识’已成为我们企业倡导的新理念。”。这一管理方式,变过去的行政统管为自动监管,弱化了政府部门的人为因素,减少了行政干预。
实际上,在管理与服务创新方面,市建委建管局还推出和正在推出一系列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也正是因为行政职能在这几年中的切实转变,青岛建筑业的发展拥有了一个日益优越的发展环境。从2001年开始,青岛建筑业就以年均近30%的速度高速增长,去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89亿元,增长27.3%,占全市GDP的10.7%;实现利税总额19.5亿元,增长34.5%;完成地方税收13.6亿元,增幅16.8%,占全部地方税收的10.8%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