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4786元!北大副教授阿忆在网上公布工资单引起极大反响,阿忆称如果不“走穴”就活不下去。昨日,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力挺阿忆,称这绝非哭穷,只是希望公众能够了解事情真相。阿忆的这一行为受到网友的指责,留言攻击他“简直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四处走学术穴是不务正业”。
观点一
阿忆到底“实话实说”了吗
赵志疆阿忆所罗列出的“必花钱”
注定是多数人难以承受之重———
国内工薪阶层当中,能够“养”得起“全职太太”的能有多少?在90%国人没有购车需求的背景中,买得起车的又有几个?当阿忆将这些列为必须的日常开支的时候,意味着他并不准备单纯依靠自己的工资生活。
4786元的月工资在北京确实不算多,但是相比起2005年北京人均年收入17653元来说,应该并不算少。拿着这样的薪水,如果阿忆依然觉得无法“安身立命”的话,不知道那些远低于此标准的人的生活将何以为继?究竟是阿忆的工资收入太低,还是他对生活的要求太高?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工资低并不等于收入低。因此才会有人调侃说,“在北大就是金身,如同上央视春晚,关键在晚会之外,谁会计较晚会的报酬。”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工资就代表了其全部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特殊人来说,工资也许仅仅只是工作关系的一种凭证。普通教师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相比其他职业来说终究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且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乐意坚守。对于那些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说,不仅工资福利待遇更高,而且还可以凭借自身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换取更大的收益。阿忆正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他遭到舆论“炮轰”的根源所在。
即使认定阿忆的4786元同样也是低工资,他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负激励效应”———工资低所以兼职,通过兼职使自己的生活维持在一种不错的水准,进而大学会认为这样的工资标准并不低,由此必然引起地方学校的仿效导致兼职教师越来越多,而诸多教师纷纷通过兼职来获取更高收益的时候,不免给公众带来教师高收入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教师职业一度被认定为“高收入行业”,令人瞠目的结果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安贫乐道的教师在懵懂之中被其他同行拉高了收入标准?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阿忆的辩白非但不可能为自己赢取同情,反而会招致更多的批评与质疑。从《实话实说》中走出的阿忆,此次虽然说了“实话”,但显然没有“实说”。
观点二
何必死守北大副教授的头衔
王毅身为北大副教授,同时又兼任央视主持人———阿忆的两个特殊身份注定让其一言一行备受公众关注,因而其有关对北大工资单的公布,也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这丝毫不让人觉得奇怪。
不过,纵观坊间几乎千篇一律对阿忆的道德指责,多少有些公众语言施暴的倾向。因为,这样漫无目标的道德指责(甚至将其有两个子女、开着汽车的事实也与其抱怨联系在一起),已经将一个人的隐私剥光,完全暴露于天下,这当然不好。
当然,身为北大副教授,阿忆究竟该拿多少工资,以及阿忆该不该走穴,也同样是公众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不过,我以为这也纯属公众闲吃萝卜淡操心,管得有些过于宽泛。那毕竟是阿忆与北大之间所订立的工作契约的关系,只要北大愿意开出这份工资,同时又不反对阿忆的走穴,那么阿忆走穴就不存在不合法的问题,二者的关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倒是,当阿忆拿着他自认为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工资时,他是否对得起这份工资?换句话表述,恐怕就是阿忆对北大的付出有没有达到4786元这般工资的水准,北大是否值得为四处走穴,对低工资表示不满的阿忆买单?
既然北大聘请阿忆担任副教授,又付给阿忆一定数额的工资,那么就意味着阿忆在拿到这笔工资的同时,也该为北大学生授业解惑(或是从事科研工作),我想,这是北大与阿忆订立契约关系中的应有之义。
那么我想问,阿忆在抱怨北大副教授工资低的同时,他又在哪些方面尽到了一位北大副教授应尽的义务呢?一位在电视里频频出镜的名主持人,一个社会交际量并不算小的名人,能有多少精力放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当然值得怀疑。如果阿忆没有为北大尽到自己的全力,那他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北大的工资微薄?
诚然,名人也是人,名人也有资格进行抱怨,这是公民天赋的权利。但我想说的是,既然阿忆可以通过其他的走穴方式获得更优厚的待遇,又对北大说三道四颇为鄙夷,何必死守着北大副教授的头衔不放?干嘛不一走了之?阿忆边诉苦边坚守边走穴的暧昧态度颇为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