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元寺墙外刺桐遭虫害追踪
有关部门检查防治中发现,市区近80棵老刺桐遭虫,至少5棵枯死
昨晨首次大规模集中灭虫,如何根治待中国林科院最终鉴定结果JJ
早报记者林福龙文/图
昨日清晨6时左右,天刚亮。市区西街开元寺门口,一辆洒水车在往寺庙围墙外的老刺桐树喷洒药物。
原来,这是泉州市园林科研所专家在指导工人喷洒药物,这也是自9月中旬发现开元寺墙外刺桐树遭受虫害后,采取的首次大规模集中灭虫行动。突遭虫害全面检查
9月17日,有市民发现,开元寺临西街墙外的刺桐树出现树叶枯落现象。其中对着西塔的几棵较严重,树皮局部大片剥落,里面有大量幼虫蠕动。市园林、林业等部门当晚就派出技术人员前往查看。专家现场检查后发现,这些刺桐树遭虫害较严重,其中有的整株都腐烂干枯,遭虫害的枝干已成枯枝,随时都有折断的危险,给行人留下安全隐患。
三管齐下来治虫害
据悉,目前中心市区的刺桐树都是在1961年之后补植的。在随后几天的检查防治中,技术人员发现,不仅开元寺墙外的20多株刺桐树遭受病虫害,而且开元寺内的大部分刺桐树及附近一家工厂内的一棵刺桐树,共有将近80棵刺桐树分别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虫害,其中有至少5棵已死亡。
专家根据害虫外部形态分析,确定造成虫害的罪魁祸首是小蠹虫。对此,园林部门“三管齐下”:首先是大规模集中往全部受虫害的刺桐树整株喷洒药物,以消灭树冠、树皮表面的小蠹虫,并防止小蠹虫扩散。接下来是往发生病虫害的树干部分逐一涂抹高浓度的药物,进一步杀死树皮下的小蠹虫。第三步是灌根,把农药灌到土地里,让树木通过根部自己吸收,从而杀死树底下的小蠹虫,做到彻底消灭小蠹虫。 送京“会诊”择日根治
“选择在这个时段灭虫,一来不影响交通,二来也不会打扰附近的居民。”泉州园林科研所的专家进一步分析说,这是市区范围内第一次发现小蠹虫。这种小蠹虫主要靠从外地调运过来的苗木或原木传播,至于是如何传播到开元寺的,目前还在进一步查证。
当前,园林部门已把腐烂的树皮和害虫标本送到中国林科院做进一步的鉴定。园林部门也将根据最终鉴定结果,研究防治和保护措施,避免小蠹虫危害其他树种。
昨日,一名已退休的老园林工人接受早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新中国成立后———
这些刺桐是首批补植的
早报记者林福龙
连日来,早报对开元寺外的刺桐树遭虫害一事进行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开元寺外的这些刺桐树十分特别,值得全力保护。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区首批补植的刺桐树,我也参与了其中的种植。”昨日,在泉州市园林管理局内,记者偶遇退休多年的老园林工人———许玉英。
今年68岁的老许回忆,1951年,泉州市进行树种调查,并着手搜集各种树苗。1957年,园林部门得知同安当地有不少刺桐树,而且长势良好,就派专人到同安取苗,“接到通知后,我与另外两名技术人员赶到同安。”
随后,市苗圃进行刺桐扦插培育,并将存活的刺桐苗培育成为壮苗,大量繁育。
1961年,在开元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随后又在泉州影剧院前面广场种植刺桐树4株,在开元寺内东塔周围和开元慈儿院附近共种植刺桐树几十株,顺利完成泉州首批刺桐树种植任务。
老许介绍,这些刺桐也曾得过病,大多是棉花甲蚧害的,每次她和同事自己买药、煎熬,再喷洒,很快就好了。这次,开元寺外面的刺桐,遭虫害病因仍在调查之中,“到底是自己亲手种的,多少有点感情了,希望能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其树型高大,枝繁叶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唐宣宗时(公元847年—860年),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见了红遍泉州的刺桐花,称泉州为“刺桐城”,于是这一雅号名扬宇内,迄今一直为外国人沿用。(林福龙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