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就业压力成致病元凶
据介绍,在回答“大学期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方面”时,36.4%的学生选择了学业压力,56.5%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 低年级学生多认为学习对自己影响最大,高年级学生则认为人际交往对自己更为重要。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大学生感觉不太好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同学和朋友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多数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小部分学生会采取主动和解的方式。当自己遭遇挫折时,多数学生会采取默默化解的方式,少部分学生会采取找人倾诉的方式。大学生之间发自内心的交流日趋减少,同学关系逐渐淡化。
本次调查中,回答“您怎样看待大学毕业后的前景”时,有47.1%的低年级学生表示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就业问题担心的比例也随之上升。不少受访大学生表示,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及就业市场不景气,致使工作越来越难找,这使得他们精神负担过于沉重,并因此导致焦虑、自卑,最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发生。
在调查中,调查者还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良好,但是在面对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等具体问题的解决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可谓“眼高手低”。譬如,在情绪方面,有的大学生常常紧张不安,心烦意乱,焦躁易怒;有的大学生对他人不关心、不体贴,情感淡漠、贫乏;有的学生则是情感脆弱,情绪低落时显得十分忧郁,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有情绪障碍的学生易受外界刺激,并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遇到成功、顺心的事情,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失败之时,则表现得悲观失望并消极颓废。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恶性循环
“由于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导致大学生在求学时对前景忧心忡忡,并致心情郁闷和沮丧。这种不乐观的情绪,又会在毕业时影响他们的就业。就业的不顺又会加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旦卷入了这种循环,大学生就会变得心理变态,直至走上犯罪道路。”9月21日,郑州日化行业协会会长魏清海这样分析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缺陷。
魏清海会长说,由于工作需要,他曾几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结果发现,大学生身上的人格缺陷不少。譬如,贪图安逸、不肯吃苦、爱慕虚荣、眼高手低。更主要的是,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讲诚信,与他们签订的就业协议,一夜之间就可能反悔。有些大学生毕业生进了单位,一旦业务熟练,立即不顾劳动合同的约束,另觅“高枝”。
“我前一段招用了10多名大学生,他们问工作中会不会经常出差呀,一听说会有出差的任务时,当时就有一些学生打了退堂鼓。他们宁肯在办公室当个文员,安安稳稳,也不肯为工作和事业而东奔西跑。”
组织进行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陆南说,问卷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主动交往,常独来独往。另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过于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人为地“作茧自缚”,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这两种极端中,他们都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多疑,并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无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高校的一些大学生患上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不能继续完成学业,甚至自杀的报道。这些大学生的身上究竟缺少了点什么﹖这次深入调查揭示,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正确认识、分析的能力。”陆南老师这样总结分析说。
专家直指家长不当教育是病根
“父母教育子女的不当方式,以及应试教育的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病根。因为从小学开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关注的就是成绩,孩子天性中的一些东西被压抑着,高中毕业了还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成了书呆子。这样的孩子,能正常吗?”谈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河南财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周正这样认为。
周正教授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是毁掉孩子的直接“凶手”,他们对孩子要么过分溺爱,过度关注成绩,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他每年都组织一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结果显示,三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扭曲。在平时工作中,他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是家长造成的。有位家长因孩子成绩不好,屡经说教后不仅成绩未见好转,反而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她来求教时,直接询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考上重点学校。当得知心理咨询只能帮助孩子情绪恢复正常时,她说,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这样的孩子不如不要!
“听听这话有多残忍!”周正说,中国许多家长抱有“宁肯孩子死,也要上重点”的心态,在他们眼里,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就能光宗耀祖,却不管孩子是否能够独立生活,是否能与他人良好交际,是否存在性格缺陷等。
对此,周正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就是家长要改变旧有观念,还孩子以快乐的天性,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考高分,社会也应该为孩子素质教育提供大环境。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学专家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实践和探索,我想这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不再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陆南认为,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教育部门应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尤其是高校教育中。
一些在校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学校应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和咨询信箱,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如开设有关心理辅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专题讲座,组织简报、专栏形式,利用报刊、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校园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负责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定期通过普查工作,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定期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为他们排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