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报报道 (通讯员 张虎 记者杜景南)今年,江苏省实行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新规,许多高校的贫困学子凭此获得了求学的希望,但是记者从实施该项贷款的金融机构却获悉一个尴尬的现状,银行竟然是贷款越多赔得越多。
据悉,从今年5月1日起,江苏省实施了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新办法。今年的新办法与过去比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利率的变化,原来的文件规定按“同期利率”执行,而今年按“同期基准利率”执行;二是贴息的变化,过去是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贴一半,现在是全贴。江苏省信用联社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好事难办。过去信用社可按上浮利率执行,收益还可以,但是现在明确按同期基准利率执行,执行无余地,信用社承受不了。放的越多,亏损越大。
由于财政对利息全贴,生源地助学贷款需求明显上升。据不完全估计,今年江苏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能已经超过1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正常的经营原则是“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稳收益”,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还款能力弱。如果一个大学生能顺利就业,按照国家规定,按每人每年可贷6000元,四年共贷款2.4万元,贷款本金必须在学生毕业后6年内还清。这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还款压力太大。另外,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贷款催收成本高,追款困难。
一位信用社的资深人士感叹道,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体现着社会的人文关怀,但是因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矛盾,对于独家承办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两难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