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物小传
经历:1941年生,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6年6月晋升为教授。
荣誉:曾获24个省部级奖项,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
从教45年的林崇德教授可谓硕果累累,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20余篇、学术专著15部,主编近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主持近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他还创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系统框架,在我国首次长期大面积开展中小学智能培养研究。
严在当严处
林崇德招博士研究生有个“五不招”:考前没成果的不招,面试时发现缺乏创新精神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他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所有实验数据保存5年以上。博士生在论文预答辩前,他都要耐心细致地多次为其修改论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林崇德的座右铭。他不仅严格要求学生,对自己更是严格到几乎“不近人情”。教师节或其它传统节日,林崇德的办公室没有学生送的鲜花、贺卡。不是没有学生送,而是他一律谢绝。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林崇德从不收取“谢礼”。
林崇德担任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负责人后,积极参与高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主编了8本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却谢绝了近10家出版社发出的担任能赚钱但内容千篇一律的心理学教材主编的高薪邀请。他说:“高校教师应当自觉维护学者声誉和学术尊严。”
爱在细微中
林崇德时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父辈,遇到困难一定要找我。”他关心学生进步,先后介绍11名研究生入党。学生毕业后,他仍关心他们的成长。他为各地学生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学术队伍建设出谋划策;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四处奔波;为适龄学生的恋爱婚姻劳心费神;为解决学生的两地分居等问题多方奔走。
1994年,林崇德谢绝了美国佐治亚大学以优厚酬金让他偕夫人赴美讲学的邀请,提出用这笔经费资助他的博士生出国深造。十几年间,他创造条件,先后送16位研究生到美国深造,其中15位已学成归国效力。
20年前,林崇德协助恩师朱智贤教授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经过长期努力,该研究所已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然科学重点实验室。
45年辛勤耕耘,林崇德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5名博士后、53名博士和近百名硕士中,31人晋升为教授,25人成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6走上了高校领导岗位,还有的成为贡献卓著的企业家。
栏目图片:本报记者 赖仁琼摄
劳动者感言
培养一批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我的目标和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