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圳9月22日电 记者胡谋报道:在深圳宝安成功皮具厂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全国劳模郭如贞的大幅照片;在最繁华的创业路,谢海燕头戴“深圳义工”的小红帽,正在清除公共汽车站牌、IC电话亭上的“牛皮癣”。
郭如贞和谢海燕,都是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务工人员。 作为深圳的“大工业园区”,宝安区聚集了上百万外来务工人员。2002年,宝安区以培育“家园意识”为主题,启动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凝聚力工程”。宝安区委书记周林祥说,几年来,宝安出现了许许多多热爱宝安、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凝聚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党组织成为最具凝聚力的“堡垒”。深圳劲嘉集团党支部通过发挥政治保障、经营保障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心目中的“标杆”。目前,党组织在宝安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达到100%。
培训是宝安“凝聚力工程”的重点内容。区妇联在女工集中的企业创办了55所“流动妇女学校”。5年间,宝安通过239家培训机构,对53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
图书馆、文化广场都是“凝聚力工程”的“主阵地”。福永街道的100多家企业成立了演出队伍、400多家企业办有图书室。去年,宝安举办了外来青工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打工仔”、“打工妹”。
深圳第一位由外来务工人员当选的市人大代表、宝安南太电子公司的王喜全说,“凝聚力工程”强化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近3年来,400余万人次的宝安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外来务工人员提出的10万多条合理化建议和9万多项技术革新、开发,总计创造效益2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