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从来是“文以载道”,所以文学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作家来说,文学不只是个人的工作,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对灵魂的拷问,对历史现象的剖析,甚至是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介入。
今天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所期冀的未来已经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 它的将来会怎样,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所以在这个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阶段,文学自然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这个挑战首先来自于诸如大众传媒、网络等等的“泛文化”样式。目前这种“泛文化”可谓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乃至一些人的生存观念中。这些文化样式虽然是大众所需求的,但其中却少有人文精神的深层关照,甚至仅仅是为了“媚俗”。社会的进步只依靠大众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那些表面的、浮躁的,追名逐利的文化泛滥,无疑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样的挑战还来自于图书市场化的冲击,那些被市场要求“好看”的作品,正在使承载着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变得可有可无。尽管多数文学从业者们依旧坚守着文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坚信文学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由、美好和尊严;能拓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力量,能唤醒人们对个性发展和人道行为的渴望,但文学日渐式微的现状依然堪忧。
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写出既能经受市场考验,又能经受历史沉淀的作品?既能被大众所喜爱,又能保持文学品格的作品?在当今社会中,“市场”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吗?在一般意义上,雅俗真的能共享吗?
回望民族历史,任何一次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提倡和引导。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上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胡适等文化精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至今,以至奠定了今天的语言格局。而梁启超关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设想,我们至今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世界历史中也不乏这类杰出的思想家,譬如伏尔泰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曾左右了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而“二战”后以萨特为核心的精英分子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战后法国社会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总之,在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中,在传媒、网络日趋发达的状况下,在建立新文化的过程中,如果独独青睐于“市场”,而缺失了人文精神,也就必然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在中外文明发展史上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社会的进步及文明的进程,需要思想的推动,需要高层次精神产品的引领。
(作者为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