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最缺的是什么?也许有人会给出最缺的是资金或是技术或是人才等诸多答案。这并非毫无道理。然而,读了新近出版的邢植朝教授的《中国信用概论》(南方出版社)一书,我们得到了另一答案。 中国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最缺的是诚信或者说是信用,以及建立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这并非危言耸听,也并非空穴来风。信用缺失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衰成败。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中国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亿左右,这超过了几个省财政收入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邢教授在《中国信用概论》中一再强调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他用平实的语言指出:如果“看不到信用立法的滞后,信用体系建设的残缺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疲软,则更看不到信用缺失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信用形象”。
中国现在不但缺少信用,连信用理论研究的专著也少得可怜。自古以来,中国人谈得更多的是“诚信”而非“信用”。尽管在2003年,国务院就提出5年内基本建立信用体系的目标,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业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但是目前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诚信或诚信教育。当然,诚信和诚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没有诚信,也就谈不上信用。信用培育体系本来就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环。然而,严格地说,“信用”和“诚信”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但也是有区别的。信用离不开诚信。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诚信教育,或者说包含信用培育体系。但“诚信”主要侧重于道德范畴。“信用”则属于经济学和法治的范畴。对此,《中国信用概论》从信用建设的历史娓娓道来,明确区分“诚信”与“信用”的不同。接着,作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书中提出“中国信用界定”、“中国信用文化建构”、“中国政府信用”、“中国企业信用”、“中国个人信用”和“泛珠三角信用”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
近年来,为恢复和弘扬信用意识,中国信用理论工作者和信用服务从业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引进、编著了一些信用方面的书籍。邢植朝教授的《中国信用概论》不失为宣传信用意识、传播信用知识的一部力作。本书有一特点,就是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引用了不少范例。书中30个精彩的信用范例避免中国传统理论教科书的枯燥无味,也为其论述提供了不少佐证,让我们了解到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信用事实。
邢植朝先生当过高校教师和政府官员,也是一位作家和编辑。他的专著能够以详尽的信用史料,结合当下信用现实,有理有据、鞭辟入里地再一次阐明了中国信用建设这一命题,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