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8:47 东北新闻网新华网(任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围绕节水做文章,采取禁牧休牧、人口转移等措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为黄河环绕,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 全市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年降雨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过去,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效益低,在农牧业用水中,水资源利用率不到40%。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积极构筑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提出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对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生产方式、种养结构、生态建设、资金使用进行大力调整,减少高耗水、低产出作物面积,发展高效益、低耗水的饲草料和经济作物。粮(粮食)、经(经济作物)、饲(饲草料)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为2005年的21:18:61。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压力。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用水总量仅增加了1.56亿立方米,增长10%,而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实现了11.2%和13.4%的较快增长。
同时,鄂尔多斯市遵循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发挥境内黄河、无定河流域的优势,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2000年以来,全市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6万人,“十一五”时期,还要完成25万农牧民的转移任务。对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的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农牧民实行整体搬迁,建设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2005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水权转换工作,并将其作为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突破口。现已投入资金24353万元,完成节水转换水量4997万立方米。通过水权转换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规模农牧业、效益农牧业、集约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向优势地区、优势资源、优势产品集中,切实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据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介绍,水权节水转换使农田灌溉渠水利用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70%,在减轻了农牧民劳动强度的基础上,还可节约农牧民水费支出人均50元以上。
依托科学合理的节约用水,鄂尔多斯已基本摆脱了生态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怪圈,解决了52.75万人、13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全市农牧业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近200万亩,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7.5亿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1.5亿公斤,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长到今年的1498万头(只),植被覆盖率由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提高到4601元。(新华网)[责任编辑:龙秋秀] |